孩子讀國文,不願意背誦,怎麼辦?

我的小孩國三,對於國文課要一字不差的背誦古文、作者字號、生平事蹟、注釋充滿不屑,問我:「你告訴我記憶這些能提升我的什麼能力?國文不是該教學生怎樣去欣賞文章、文章好在哪裡?為什麼這樣寫就是好?」是啊!我也知道,可是當媽的我,總不能告訴他:「兒子,你太棒了,懂得去思考不合理的事情,我支持你不背誦。」請問專家,該怎樣回答,才能平衡孩子心中的不平,然後勉強自己接受目前的不合理?

 

家長可說:「兒子,你太棒了,懂得思考,我支持你……」但請拿掉「不合理」三字。孩子有可能將大人的認同做為逃避藉口,忘了問題初衷並淪為抱怨。此時不妨提供以下想法,順著孩子的問題反問他,讓他主動接納。

 


一、態度上:牢記比略懂好。背誦一向被視為語文學習的基礎功,基礎不穩固,日後得花更多時間。背誦就如電玩遊戲中的寶物,若能充分掌握每項寶物特性,在闖關時便可勢如破竹,而不是上場了還得翻看祕笈。國文內容本浩瀚無窮,課程中所選文章皆一時之選,值得反覆吟誦。

 


二、運用上:

1.凡寫出必有因。在賞析文章時,若僅就文章論文章,賞析多停留在形式上的美感,少了內容上的觸發。形式只是表面,作者與時代撞碰的觸發才是一篇好文章能撼動我們之處。所以了解作者及其創作歷程有助於加深體會。以教材〈座右銘〉為例,若不知作者崔瑗生平事蹟,有可能覺得是篇道德勸說的文章,但若知道崔瑗因早年莽撞殺人避禍等事,自然就可推論此文主旨以「儒道」兩教為主軸,進而對文意有更深刻的理解。

2.未知轉為已知。再以〈座右銘〉中「行行鄙夫志」中的「行行」為例,其注釋為「剛強貌」,此詞現今已少運用,若能詳背,在理解句意時,就不會將鄙夫視為百姓,而是帶有貶義的目光短淺的人。此外,日後若讀到《論語‧先進》:「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也可快速掌握句意。

3.辨識相似字詞。課文中的字詞注解多經嚴格的編審,可做為我們快速辨析的工具。如:「扶疏」為茂盛貌,易與稀少貌的「稀疏」兩詞混淆,透過背誦可加以釐清。

 


三、方法上:反覆吟詠即熟背。在背誦過程中,建議以唸出聲來加強。尤其是古文,更可透過反覆朗讀掌握文中語氣,進而理解文章架構。

 


當然,「背」僅是個過程。透過背誦方便儲存資料,接下來的是將文章加以分析、歸納、整合、組織,經歷過這些過程,方能在上場時靈活思考,創造高分。(王惠玲 台北市大同高中國中部國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