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話猴

updated:2004-01-22 08:00:24 MYT

一提到猴子,人們就會想到《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

2000多年前,古人將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12種動物列為12生肖,與自己的性格、命運對照。猴子是長相與人最神似的。

從進化論來說,人們普遍相信人類說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十二生肖中,猴與人類的親緣關係最近,都屬哺乳綱中的靈長目。

十二生肖之說,信不信見仁見智。(我突然想到,在十二生肖中,猴佔第9把交椅,排在偏後位置;我們的祖先並沒有因為它與人類有“親戚關係”而特別照顧或將它排在第1位,可見我們的祖先確是很淳樸。)

猴是一種古老的物種,從考古發掘所知,現今發現最早的猿猴,距今有6000多萬年。猴子的種屬很多,約有2百多種,在地球分佈很廣。只可惜,七百多萬年前,人類與猿猴“分家”後,各自謀生、進化。人類不斷進化,猿猴似乎不夠長進,不少猴族為了生存歷盡滄桑,有些更瀕臨絕種的困境。


與人的因緣中國最古老的神話《山海經》很早也記載了很多猿猴或類似靈長類的動物,包括猩猩、白猿、長右、滑褢、雍和等等。在《山海經》提到,長右的叫聲像人在呻吟,它出現時,必有大水患;滑褢叫起來像砍木的聲音,一出現就天下大亂;雍和身披黃毛,它出現會引發人民的大恐慌。

古人的動物分類也許不盡科學,並夾雜有傳說的成份,然而猴作為十二生肖之一,更有著說不盡的文化蘊涵。特別在中國民族的民間傳說中,有關猴與人類的因緣故事也層出不窮。

在藏族的《西藏王統記》中,還記述有天神點化一只獼猴與岩洞女妖婚配生育了人類的傳說。當時,獼猴和女妖生了6個兒子,兒子們長大後,沒有姑娘與他們結婚,女妖使用魔法,變出6個美麗的姑娘,讓他們結為夫婦,再不斷的繁殖人類。所以至今西藏人相信人類的起源是由獼猴生育而來。

雲南阿瓦人也認為,男人與母猴結合,繁衍了人類。西南羌人的神話中,說天神的女兒愛上猴類的英雄冉必娃,他們成婚後,繁殖了人類。種種傳說,可能說明了一件事,猴子遠比人類古老,比人類更早來到世上,“猴是人類的祖先”的觀念或許由此形成。

漢族關於猴與人類的傳說就更豐富。人類的始族伏羲、女媧,很喜歡猴子,所以按照猴子的模樣,用泥巴造出了500個童男童女……

其中最神異的還是漢朝用兵如神的大將軍──韓信。有誰知道,關於他的身世,據說是白猿的兒子。

而被喻為“500年來第一人”的20世紀最傑出的畫家張大千,也說自己是黑猿轉世。張大千自己說,母親在生他的前夕,夢見一位長者送她一隻黑猿,使得家人都相信張大千是黑猿轉世。

張大千對猿猴也特別偏愛,不僅畫了多幅以猿猴為主題的畫作,也經常豢養猿猴作伴。

猴通人性

猴子具有靈性,智力發達,說起來也算高等智商動物。它的種種行為都顯示出具有一定程度的學習模仿能力。所以,兩千多年前,猴子在人們的生活中就已經粉墨登場,變得“人模人樣”,在歷代文人的筆記中就常出現猿猴的蹤影,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吳越春秋》記載中,有一隻白猿,化為老翁與人比劍,劍術十分了得。春秋時越王勾踐為吳國復仇,聽從相國范蠡的建議,去請武藝高超的越女。越女就曾遇到這由白猿化成的老翁,學習到天下無敵的“越女劍”。現代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曾以此故事為素材,寫有《越女劍》短篇小說,其間情節變化,又生動了許多。

南朝《世說新語》也記載,東晉的大將軍桓溫坐船過長江時,手下曾在岸上捉到一只幼猿,那只母猿沿岸隨舟而行,哀號了一百多里地,又奮不顧身從崖間跳入船中,氣絕而亡。眾人剖開母猿腹,只見它的腸因為哀因哀痛裂成一寸一寸的小段。桓溫聽到後,立刻命令黜免了那位捕猿的部下。這是 很有名的“斷腸猿”的故事。

把猴子“人性化”,恐怕還是出自於文人墨客們誇張所致,不過志怪而已。但有趣的是,1988年12月23日的中國《人民日報》海外版居然有這樣一則消息:安徽省利辛縣胡集鄉有一只被人稱為“神猴”的小猴,它不僅可以分辨漢、俄、英三種語言,而且能運算數目很大的加減乘除以及表演精彩的雜技節目,準確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以上!這就很匪夷所思了。

但說猴通人性,也的確不為過。在今天的福建省有一種金絲猴,這金絲猴,大的很難以馴養,幼的者又常其母猴所保護。

獵人如果要捉小金絲猴,必須先用毒箭射殺母猴,母猴自知不免一死,會先將乳汁遍洒在林葉間,讓幼猴吮食後,才會墮地就死。獵人於是用鞭猛抽打母猴的屍體,幼猴就會哀痛的下樹乖乖就擒。而且幼猴每晚必須靠在母猴皮旁才會安睡,否則也難馴養。

晝猴圖吉利

華人最喜圖吉利,“猴”與“侯”同意。因此在許多吉祥圖案中,把“猴”嵌入畫中的不少,如“馬上封猴”、“封猴掛印”、“輩輩封猴”等。

當中最有意思的當然是“馬上封猴”,這是一個猿猴騎著駿馬的圖案,“馬上”也就是“即刻、即將”之意,猴諧音侯,意思是說“即刻就要被封侯當官”的意思。

“封猴掛印”是猴子向楓樹上掛印的圖案,楓諧音封,猴諧音侯,也是指“封侯”的意思;而“輩輩封猴”是母猴背著小猴的圖案,背諧音輩,自然是指“世世代代皆被封侯”的意思。

其實,畫猴除了以諧音取吉利之意,也可以在適當條件下收到諷刺的效果。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踞總統寶座又想自封為帝,引起朝野一片嘩然,漫畫家錢病鶴畫有《老猿百態》的系列漫畫,以“猿”諧“袁”,諷刺袁世凱的種種醜行,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當時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與武術關係密切

猴子與中國傳統武術也有很深的關係。神醫華佗所創的“五禽戲”是模仿虎、鹿、熊、猿和鶴五種動物而編練的一套健身操。

其中第四套動作就是模仿猿猴,據說有“攀物自懸,伸縮身體”的動作。20世紀80年代,氣功研究者郭林又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創編了“新氣功五禽戲”,對於治療某些疾病很有效用。這種五禽戲,每一套禽戲分為八組,如猿戲即有“花山戲水、單打秋千、搖背搔痒、心緒不寧、左顧右盼、偷摘蟠桃、輕投核桃,歸水帘洞”等名目,很有趣味。

猴拳在武術中是也有名的一種。這種拳術包括手、眼、身、法、步的一招一式都與猴的形態近似,體現了猴的展閃騰挪、上竄下跳的本領。其基本扣式如“猿猴窺望”、“白猿獻果”、“白猿摘桃”、“猢猻撩陰”等等,從名目即可知其動作的靈活迅捷兩撥千斤的輕巧。

猴拳之外,少林內功五形拳、六合拳、形意拳等也都吸收有猴的動作,其招匡中即有帶猿或猴的名目。在十二生肖中,猴與體育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

形象千變萬化

提起猴子,如果不說《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似乎美中不足。這隻美猴王,正是豐富和發展了猴生肖的神話和傳說的典型代表。可以這麼說,猴子在華人的心目中 ,如果沒有了“孫悟空”這號魅力人物,就失去了神彩。

在孫悟空身上,有著民間英雄的許多特征:他無父無母,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經歷許多磨難,克服重重困難,戰勝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他神通廣大,有著七十二般變化。

這個集猴性、神性和人性為一身的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寄寓了人們向往自由、征服自然的意志。這一形象不但受到成年人的青睞,也受到眾多小朋友的喜愛,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畫廊中的一個不朽典型。在很多人心目中,《西遊記》與其說是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倒不如說是一部“孫悟空英雄傳”。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如何創造這一神猴形象呢?一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魯迅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源於唐代傳奇小說《古岳瀆經》中的淮過水怪無支祁,據說,此水怪乃大禹治水時所獲,它能講話、辨認江河的淺深,形狀像猿猴。

另一派以胡適為代表,提出孫悟空形象來源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據說,哈奴曼是猴國的大將,乃天風之子,能在空中飛行一躍即可從印度到達今天的斯里蘭卡。他可以將喜馬拉雅山背起來就走,為幫助羅摩尋找王后悉多,常往來空中,刺探敵情。

有一次,哈奴曼被一老母怪吞入肚中,就將計就計,將身體不斷長大,迫使老回怪也要時時長大身子,哈奴曼又乘機將身子變得拇指般大,從老母怪的右耳朵孔逃了出去。這一情節與《西遊記》中孫悟空鑽入鐵扇公主的肚中興風作浪的描寫很相似。鄭振鐸、季羨林等學者支持此說。

還有一派學者調和二說,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是無支祁與哈奴曼的合二而一,可稱之為“混血說”或“綜合說”。

近幾年日本有些學者又提出孫悟空形象源於佛典的說法。他們在一些佛教典籍中找出有關獼猴、猿猴或猴屬護法神將的記述,認為它們才是孫悟空的原型。

以上說法似乎都有道理。不過,鐵一般的事實是,從漢族文化歷史角度來看,玄奘取經,是一件不朽的工程,而他的形象,卻完全毀於《西遊記》。

吳承恩的生花妙筆,固然把孫悟空本領高強、一身正氣的形象塑造得生動感人;但也把歷史上有大氣魄、未獲唐太宗批准仍勇敢“冒越憲章、私往天竺”,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的佛經翻譯家、旅行家玄奘大師描繪成“優柔寡斷,是非不分”的人物。今人想起玄奘,恐怕還是聯想到《西遊記》裡迂腐的唐三藏為多。

文章千古事,文人之筆,若不符史實而恣意發揮,固然美化了猢猻,但也確會令人蒙不白之冤,像玄奘法師。因此,還是要實事求是,減少為沐猴而冠者恣意粉飾啊!
(星洲日報/農曆年刊‧2004/01/22)

資料來源
http://www.sinchew-i.com/special/newyear2004/index.phtml?sec=539&artid=20040114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