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文大家學

駢文的名稱和特點

『兩馬並駕叫做駢』,『駢體文一般是用平行的兩句話,兩兩配對,直到篇末。』簡言之,駢體文是像用兩匹馬並駕一樣,自首至尾用兩兩配對的句子組成的一種文體。它一般採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唐柳宗元的《乞巧文》說:『駢四儷六,錦心繡口』,這是對這種文體特點的說明。這種文體在晚唐被稱為『四六』,李商隱文集的題目就稱為《樊南四六甲乙集》,自未至明,沿用『四六』的名稱,清代才稱駢體文,一般簡稱為駢文。

駢文是古代中國一種特有的文言文文體,其句多四六對仗,故又稱四六文,或名曰四六、駢儷、駢體等,具駢文要點而有押韻者稱駢賦。該文體在文學史上評價不高主要因為後期華而不實,適於寫景而不適於說理。

 

駢文有四方面的特點:

一、句式勻稱:

即兩個相稱的句子為一組,彼此相對,極為工整勻稱。讈句的基本結構有五種:四四,即四字句相對;六六,即六字句相對;四四四四,即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對相;四六四六,即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對;六四六四,即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對。在文中,大致是上述兩兩相對的句子的交互運用。

二、講求平仄:

駢體文在音韻美方面要求相當嚴格,就是要講究兩句之間的用字,基本上是要講求以平聲對仄聲,以仄聲對平聲,仄聲包括上聲、戈聲、入聲。駢文的平仄對仗起源於齊梁,大盛於盛唐。

三、用典:

古人又稱為用事。先秦古書用事者不少,漢代文章用典者更多。但到了魏晉以後,才以整篇用典為博雅,其主要目的是想使文章更含蓄、婉轉、精鍊、典雅。

四、講究藻飾:

即在詞語上講究華麗的色彩,因此,描寫頻色、金玉、靈禽、香花、異草、奇獸等語詞,就常被採用。如六朝不少駢文僅採用頻色一類的語詞,常佔全文的字數十分之一以上。

 

※駢文非韻文,駢文的韻律感乃是出自於其排比的句法而非使用韻字。

 

如果你要了解古文運動,就一定要知道,「古文」跟「駢文」的差別

1.古文→是指興盛於秦代以前的「質樸載道的散文→就是文章不拘格式,重視內容,且文章質樸的文章。」

2.駢文→是指秦以後,興於魏晉南北朝以後致唐朝的文章,「浮艷晦澀,注重排比對偶的文章(意思就是,內容只注重寫的華麗其實空洞不實,且常用「生冷字詞」→平常少用的難字,來使文章看起來更有學問的樣子,且注重排比對偶)。」又名又叫「四六文」,「西崑體」。駢:音(ㄆㄧㄢˊ)意思就是馬並排而跑,因而這樣就知道,這種文體必定很注重對偶了。

注:古文跟駢文雖各有興盛時期,但並不代表再不興盛的時期沒有人寫!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反而在不興盛的年代,寫古文的人,寫出更好的流傳千古的文章!

3.古文vs駢文

  古文興於秦代以前,道南北六朝被駢文取代,至唐朝仍然興盛。古文在魏晉南北朝最重要的名家就是「陶淵明」,當時因為興盛駢文,所以他一生都是窮困潦倒的喔。是後來宋以後古文又崛起才又重視他的文章!

  駢文並不是說完全不好,其實一開始雖注重對偶排比,但內容絕不空洞喔,只是到最後,只注重華麗的排比對偶,並沒有實際的效用了!且中國歷代駢文寫的最好的就是秦代宰相李斯了,他的駢文既華麗內容又充實是非常好的文章喔!(請參考李斯的諫逐客書)他算是寫駢文的始祖,不過駢文是到後來才興盛的喔!

4.古文運動

  由於駢文興於唐朝,但這種浮艷不實的文章漸漸受到當時一些士子的反彈,所以在初唐時陳子昂等人開始發起於寫古文的運動。但不幸並沒得到多大的迴響。

到中唐時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愈、柳宗元也發起古文運動,更倡導出「文以載道、文以明道」(就是文章以是實用且用來說明義理的文章)的精神。可惜也是沒有成功。(注:唐宋八大家只有韓愈跟柳宗元是唐朝人)

  到了宋朝初期范仲淹也是古文的先鋒,但也沒引起迴響,到了宋代歐陽脩更倡導「明道致用」,古文才得到迴響,因為當時歐陽脩是朝中的宰相,且他倡導古文又得到一些士子的響應就是三蘇父子(蘇洵、蘇軾→即是蘇東坡、蘇轍)、曾鞏、王安石,所以才成功,奠定以後以古文為正宗的基礎!

 

注:唐宋八大家為: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歐陽脩、王安石、曾鞏。且唐宋八大家這個名詞是到明朝的茅坤寫的書才有開始說唐宋八大家這這名詞喔!會叫做八大家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對古文運動有所貢獻,所以才會被一起叫做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