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臺北市立龍門國民中學
參賽學生:814姓名:楊宛諭 指導老師:吳君慧
閱讀書名: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者: 米奇‧愛爾邦(Mitch Albom)
出 版 社: 大塊文化
好書介紹
本書的作者米奇在昔日恩師墨瑞所剩不多的生命中,每個星期二都去探望他,同時學習人生的重要哲理,共上了14堂課。教授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罹患了一種簡稱為ALS的重症。這種病的症狀是肌肉會從腿部逐漸地萎縮,當萎縮到達肺部時,生命隨之結束,墨瑞在最後的日子中和米奇談論有關愛、感情、寬恕……等人生課題。墨瑞以幽默樂觀的態度來面對他的狀況,令人感動。這本書傳達給我們,生命的結束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毫無目的的活著。米奇在上完了教授的14堂課後,終於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這是本關於生、死的智慧之書,書中一句「只要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扣人心弦。這14堂課並不長,但卻涵蓋了許多人生中的課題:情感、家庭、工作、時間,以及最後的「死亡」。是讓我們探索生命的一本好書。
心得寫作
相信這是本暢銷書。讀了4遍,每次讀總會比前一次體驗出更多不同的感受,是本可以一再去看,一再去思考的書。    死亡,往往是我們不想接觸的話題,頂多知道有這件事,認為人老了就會死亡。其實都只是表面。就如墨瑞所說的,我們的習俗文化不太支持我們去思考這件事情。就算是去研究,大部分的人也可能是希望能夠找到長生不老的方法。我們會認為死亡是件恐怖的事情,可能是有兩種原因:日本的宗教學者岸本英夫在他所寫的書——凝視死亡中提出:「第一個因素,並非是對死亡本身,而是針對死之前肉體所受到的痛苦。另一個因素則是,死亡會讓生命突然中斷所以恐怖。人活著的時候擁有自我意識,也就是指『這個我』。真正的問題在於,人死了以後『這個我』會到哪裡去。審視死亡,真正令人感到恐懼的是人類在剎那間想到,死亡意味著『這個、線再存再的、有意識的自我』消失不見了。」因為我們覺得恐懼,所以不敢加以去思考。我們知道,但是並沒有「真的去相信」。就如墨瑞所說的─我們並沒有完全體驗這個世界。我想他指的「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普通人會想到的這個世界。意思是,講到世界,人往往想到的都是各個不同的國家、每個國家不同的文化、每個族群不同的習俗、經濟、歷史等等。其實都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人生存而已。怎麼對世界的第一印象都是有關人的呢?還有大自然的萬物跟我們共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啊!我們總以為這世界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只體認到了人的部分,卻忘了其他部分。因此我們並沒有完全體認到這個世界。人生存在「人」的空間裡面,所以很迷糊,也就是墨瑞所說的半睡半醒。我們常常都是靠著人的規則做事,我們總認為這是應該的,這是我們該花時間去做的,也是我們不得不做的。但事實上似乎不是如此。我們只在「裡面」,並沒有跳脫到「外面」去看整體的事情。而墨瑞正是是那位跳到「外面」去看事情的人,因為他正接近死亡。這本書正是墨瑞米奇想傳達給我們「跳脫到外面看事情」的方式。墨瑞是我們的領導者,他用他自己在接近死亡的瞬間告訴我們他想通的事情。死亡讓人有這種力量。我們必須花點時間在心靈和抽象的事物上,並不是只有物質上的。或許你會說這很不切實際,但你又怎麼知道你的實際真的是「很切實際」的呢?這位領導者告訴我們的方法是─只要學會死亡,就學會了活著。事實上要做起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他的目的是要我們更珍惜我們活著的每一個時刻。要好好享受大自然的美,或許有時候可以放慢腳步,和自己的心靈說話。聽!那是大自然呼喚的聲音!我們應該更接近大自然,受大自然的洗滌。因為每一個生命,就連地球也是一樣,總有一天總是會變成「無」的狀態。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我們現在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一切,這一個我們的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