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閱讀---好書心得寫作表格    (附件一)
    :臺北市立龍門國民中學 
參賽學生___ _   名:______李宛儒_____ 指導老師吳正文老師、鍾曉慧老師
閱讀書名 事發的十九分鐘
    茱迪‧皮考特
出 版 社 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好書介紹

   【事發的十九分鐘】一書的內容取材自二00七年一起發生在美國的校園暴力事件,不過書中的主角從留美的韓國學生變成一位從幼稚園開始便屢遭同儕欺侮的高中生──彼得‧霍頓

    故事發生在一個名曰斯特靈的小鎮,上幼稚園的第一天,彼得帶著母親送給他的一個他一度想要卻已過時、印有超人圖案的便當盒步上校車。正當他向玩伴喬絲展示便當盒時,卻被一位年紀稍長的男孩丟出窗外。車上其他男孩的笑聲和飛出車窗外的便當盒,預告著彼得在校園被欺負的開始。

    彼得在學校唯一的朋友是喬絲,來自單親家庭的喬絲聰明伶俐,使彼得免去許多麻煩。不過七年級後喬絲變了,開始跟那群從前他口中「受歡迎的那群人」和她口中的「細肩帶女孩」──一些曾被他們認為行為舉止很「假」的人──走得很近,這些人,也正是日後彼得在法庭上所說的「霸凌學生」!從此,彼得變得更孤獨,一個人承受種種欺壓。

    於是在二00七年三月六日,彼得‧霍頓發動攻擊,十九分鐘內在校園裡射殺所有老師、同學。這起校園暴力事件,改變了每個人的未來,包括彼得喬絲、霸凌學生以及所有斯特靈的居民,心底的創傷永遠無法抹滅。

    然而五個月後在法庭上,被迫成為被告證人的喬絲在法庭上說出真相,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

        
心得寫作

    【事發的十九分鐘】一書,藉由一起校園暴力事件,探討社會中家庭教育、霸凌、道德與價值觀的問題。這正是茱迪‧皮考特擅長處理的題材,她以第三人稱的冷靜筆觸,讓讀者們去思考其中的對與錯,以及我們生活週遭許多社會問題的箇中奧妙。

    作者用插續法拼湊出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透過每個人的角度去敘述主角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隨著情節的發展,這起槍擊案的真相似乎愈趨清晰,然而以道德、人性為出發點,都更難論斷誰對誰錯。

    彼得──一位平凡的高中生,他是血洗校園的殺手,卻也是校園霸凌中的受害者。他絕望的母親萊西曾說道:「希特勒的母親是個可怕到人嗎?」萊西是一位無條件疼愛、強烈保護、極力細心教導孩子的好媽媽,為何會養育出一位殺人兇手?而曾經是彼得密友的喬絲,就像所有學生、所有想要在校園中受到歡迎的人一般,為了爭取「社會地位」只得「踩著別人往上爬」、「畫一條線,把你和他隔開,就在圈子裡面」,即便自己也覺得做作,仍恐懼「被圈內人發現你其實一直身在圈外」。喬絲的男朋友麥特對她說:「沒有他們(此指被欺凌的弱勢學生),就沒有我們(所謂受歡迎者、霸凌學生) !」多殘酷的一句話,卻是在這弱肉強食的社會中,不可變更的信條(校園或許只是社會的縮影罷了!)。有些人認清這一點,無情地去執行,有些人仍然存疑,最後違背本性做出許多傷人行為,這場血濺校園的慘案,每個人都是殺手!我們不能指責誰的自私,在我們生活當中或許沒有如此惡劣的霸凌,也沒有引起太激烈的反擊,但不可否認,這樣的生態的確存在。我們,不論是出於無心或有意,也肯定都畫過那條線,把自己和某些人畫開。如果有誰在這樣的生態中犧牲,別說事不關己,就算從頭到尾冷眼旁觀、與其保持平行線關係的人,也都是殺手。

    除了發人深省的主旨外,這本書吸引我的還有作者的呈現方式。這部小說的主角大多是青少年,自然不乏許多陳述青少年心理狀態的篇幅。心理狀態是很抽象、模糊且複雜的,尤其是青少年許多叛逆、與成人迥異的想法,皮考特真能夠深入淺出,閱讀之際,句句都引起我心中的共鳴,都是一些我深刻體會卻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情感,作者用簡短精鍊、符合這個年齡層的對話具體表現,可見作者功力深厚,亦是這本書成功的原因。

    然而,就算我們有能力去體會、去描述這些感覺,我們會這麼大方的「講」出來嗎?不論是對家長、對同儕朋友。基於人性虛偽而寫成的這本書,竟還有那麼多太真摯的坦白,作者是在暗示人性的光明面嗎?還是有其他更佳的方式可以表達?這一點是我所存疑的。

    茱迪‧皮考特在書中的致謝詞上說道:「…….那些數以萬計,有點與眾不同、有點害怕、有點不受歡迎的孩子:這本書是為你們寫的。」這個描寫人性的虛偽、醜陋,令人寒徹心扉的故事,喚起了我,或許還有全球各地的許多人們對此問題的關切。闔上書本,期許自己在往後能盡我所可能的,不要做一個傷害他人的殺手。

 
※不足部分自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