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田]有田大家做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有田大家做

 

[狙公]寓言大家看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寓言大家看

※寓言大致包含幾項條件:
1.要有故事情節,具備「開端、發展、結尾」完整的結構。
2.多屬於虛構性題材。
3.大多採散文體書寫,一般來說,篇幅不必太長。
4.要有譬喻寄託,如借此喻比、借古諷今、借物諷人等,使讀者閱讀之後領悟其中的教訓或啟示。
5.角色包羅了無生物、生物,甚至仙魔鬼怪和虛構人物,故多以擬人化手法表現。



※經營人生不可不知的十三個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之一:應萬變的能力

  鳥兒們聚在一起推舉它們的國王。孔雀說它最漂亮,應該由它當,立刻得到所有鳥兒的贊成。只有穴鳥不以為然地說:當你統治鳥國的時候,如果有老鷹來追趕我們,你如何救我們呢?

原意:做任何事一定要深謀遠慮,才不至於害了自己。

新意: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若以權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說明:一個哈佛經理,當儲備多方才能,不只在才識方面要有過人之處,更當有應萬變的能力,如此,不但可服人,並且還能對付不可預知的意外事件。

寓言故事之二:本性難移

  一隻雌貓愛上一位英俊的青年,就向女神亞福羅迪特祈禱,請求把它變成人的樣子。女神被它的真情感動,就把它變成美麗的少女。青年看到這位少女,一見鍾情,兩人彼此愛慕,就結婚了。有一天,亞福羅迪特想試探貓在變成人形後性格有沒有改變,就在房間裡放進一隻老鼠。這時,貓忘記自己已經是人,就從床上跳下來,敏捷地捉住那隻老鼠,放進嘴裡吃掉。女神看了大歎一聲,便將它恢復成原來的模樣。

原意:一個人即使外貌改變了,性情仍是不易改變的。

新意:慾火難抑,猛然轉念,明知犯著,邪魔又生。

說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染色的烏鴉,禁不起雨水的沖洗。要瞭解一個人的本性,須從他日常待人處事的細節上觀察,不可只看外表,而遂下結論。

寓言故事之三:量力而行

  老鷹從很高的岩石上向下俯衝,用它的利爪抓在小綿羊身上,穴鳥看到了,心想自己一定比老鷹強,就模仿老鷹的動作,飛到綿羊身上,沒想到腳爪卻被綿羊彎曲的毛給纏繞住,拔不出來。牧羊人發現了,就跑過去把穴鳥的腳爪尖剪掉,把穴鳥帶回去給孩子們玩。孩子們很想知道這是什麼鳥,牧羊人說:據我所知,這是穴鳥,但是它卻自以為是老鷹。

原意:人不可不自量力。

新意:世人皆知名利為榮,不知無名無利之樂為最真。好高鶩遠必自討苦吃。

說明:人各有所長,要瞭解自己的能力去發展。看到他人名利雙收,便想依樣畫葫蘆,是得不償失的。看他人經營貿易賺錢,忘卻自己在個性、專業上不適合,便思自立門戶,失敗往往接踵而來。

寓言故事之四:合營前的思考

  因為獅子的力量大,而野驢跑得很快,獅子野驢便合作一起狩獵。有了豐收後,獅子把獵物分成三等分,說:因為我是萬獸之王,所以要第一份;我幫你守獵,所以我要第二份;如果你還不快逃走,第三份就會成為使你喪命的原因了。

原意:知已知彼,百戰百勝。

新意:應走不走,反受掣肘,反受其亂。

說明:蘇秦的連橫政策,遠交近攻,先併吞最弱國,再併吞次弱國;反之,公司經營,若因為想並占財力微弱的公司而聯合比自己財力雄厚的公司,最後通常是得不償失的。

寓言故事之五:珍惜權力

  獅子愛上了農夫的女兒,請求農夫將女兒嫁給它。農夫既不忍心把女兒許配給猛獸,又不敢拒絕,就想出了一個方法。當獅子來催促的時候,農夫對它說:我很願意將女兒嫁給你,但她很怕你的尖牙利爪,如果你剪掉它們,我女兒立刻與你結婚。獅子立刻答應了,回去剪掉它的尖牙和利爪。可是如此一來,農夫就不怕獅子了,當獅子再來的時候,農夫就用木棒把它趕走了。

原意:輕易放棄已有的力量是一種不智之舉。

新意:魚不可離開深淵,國家賞罰的利器不可隨便易人。

說明:一個哈佛經理,切勿輕易放棄自己的實權,否則一旦失去,再要索回,為時已太遲了。

寓言故事之六:未雨綢繆

  一隻山豬在大樹旁勤奮地磨獠牙。狐狸看到了,好奇地問它,既沒有獵人來追趕,也沒有任何危險,為什麼要這般用心地磨牙。山豬答道:你想想看,一旦危險來臨,就沒時間磨牙了。現在磨利,等到要用的時候就不會慌張了。

原意:防患於未然的工作是絕對需要的。

新意:未雨綢繆,善養天機,日後便有真道。

說明:書到用時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沒有機會,然而當陞遷機會來臨時,再歎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能力,以致不能勝任,也只好後悔莫及。

寓言故事之七:短暫的快樂

  一間蜂蜜工廠的倉庫裡,灑了很多蜂蜜,吸引了許多蒼蠅飛來吃,而且因為蜂蜜太香了,它們都捨不得離開。不久,這些貪吃的蒼蠅都因腳被蜂蜜粘住而飛不走了。當它們快溺死時,很難過地說:我們真是太貪心了,為了短暫的快樂,卻賠上了寶貴的生命。

原意:美食往往成為許多災禍的原因。

新意: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不貪為實,可渡越一世。

說明:貪婪是一切禍亂的根源,不論做人處事,都必須戒慎。與人相處,若好貪便宜,必將受人唾棄;經營事業,若好高鶩遠,不能本誠信原則慢慢擴張也難長久。

寓言故事之八:能力與待遇

  主人將貨物分成兩份,平均分給驢和騾背,驢看到自己背的東西和騾一樣多,很氣憤地說:人們給騾吃的食物比我多一倍,卻讓我和它馱負一樣重的貨物。走了一段路以後,主人看到驢支持不了,就把它身上的貨物移一部分到騾背上。再走了一段路以後,驢更沒精神了,又把貨物移過去一部分,最後,驢身上空無一物。這時騾瞪著驢說:你現在還會認為我多吃一倍食物不應該嗎?

原意:判斷一個人的能力,一定要長期觀察,不可逐下評論。

新意:人之際遇,有齊有不齊,相觀對治,不亦齊乎?

說明:一個組織的工作,可分成例行工作及解決問題的工作。通常是愈富有解決問題性質的工作,工資愈高,但所承受的壓力也愈大。有些專做例行性工作的人,卻埋怨工資比不上其他人,但他若有機會嘗試解決問題性的工作時,就會瞭解別人是否比他有能力多了。

寓言故事之九:兩面人的防範

  一隻狐狸被獵人追趕,它看到樵夫,趕緊向他求救。樵夫讓它躲在自己的小茅屋裡。不久,獵人追到,問樵夫有沒有看到一隻狐狸經過?樵夫既雖然說沒有看到,手卻指向狐狸躲藏的地方。可是獵人沒有看到樵夫的手勢,就離開了。狐狸看到獵人走了,立刻跑出來,沒有向樵夫道謝就要離開。樵夫責備它不知感恩,狐狸回答說:如果你的心口如一,我就會向你道謝了。

原意:口蜜腹劍的人不可不防。

新意:發現隱私不如扶公議;欲使人知恩,不若無惡無結。

說明:笑裡藏刀,言行不一致,便是兩面人。故事中樵夫嘴裡想討好甲,又想討好乙;想兩邊都得到好處。公司裡也有許多這種兩面人,在大家的面前假裝很講義氣、夠朋友,但在私底下卻揭人隱私,到處告狀。

寓言故事之十:供奉者的目的

  有一個人為了供奉半神(介於人與神之間的英雄)花了許多錢財,所有的供品都用最上等最名貴的。一天夜裡,半神現身對他說:你不要再把大筆的錢花在我身上了,否則一旦你沒錢了,一定會把所有的罪過都歸在我身上。

原意:在付出之際,即要有所認知,以免在得不到回饋時,而反責於人。

新意:以財貨討好人者,必有所求,受者不可不慎。

說明:荀子云:下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下臣事君以貨,所願不得遂毀之。組織裡若有人送禮太大,必有所求,如所求未遂,則常反向攻擊。

寓言故事之十一:以理服人

  已飽餐一頓的狼發現一隻綿羊倒在地上,知道綿羊是因過分害怕而昏倒,就走過去叫它不要怕,並答應綿羊,只要說出三件真實的事情就放它走。於是綿羊說出下面三件事:第一是不想遇到狼,第二是如果一定要遇到,最好是只瞎眼的狼,第三:我希望所有的狼都死掉,因為我們對狼絲毫沒有惡意,而狼卻常來攻擊我們,欺負我們。狼認為綿羊說的話都沒有錯,就放它走了。

原意:真理有時還真能感動敵人。

新意:看到敵人驚破膽,一任覆雨翻雲冷透心。隨緣去,點頭入無生機自然。

說明:在公司裡,小職員碰到董事長時若缺乏自信,覺得自己處處不對勁,就會被看成庸才,若能鎮定地講出心中的感受,讓老闆真正地瞭解問題、解決問題,必能受到賞識。

寓言故事之十二:反躬自省

  狐狸在跨越籬笆時腳滑了一下,幸而抓住一株薔薇才不致摔倒,可是腳卻被薔薇的刺扎傷了,流了許多血。受傷的狐狸就埋怨薔薇說:你太不應該了,我是向你求救,你怎麼反而傷害我呢?薔薇回答道:狐狸啊!你錯了,我的本性就帶刺,你自己不小心,才被我刺到的啊!

原意:遭遇挫折時不反躬自省,反而責怪或遷怒別人,是無濟於事的。

新意:責人之錯須據理,因人品極處是本然。

說明:有句俗話說:一個快淹死的人,連一根稻草也會趕緊去抓,但卻常因飢不擇食,反而無濟於事。同樣地,遭遇不幸時,若只知向人求救,不知自己想辦法,很可能反而會被落井下石。有許多商人,在周轉不靈時便求助於高利貸,結果為了負擔利息反而愈陷愈深,後悔也來不及了。

寓言故事之十三:居高位者自重

  在一次百獸舞會中,獅子因為舞跳得很好,被推舉為王,一隻狐狸很嫉妒,看到獵人設的陷阱裡有一塊肉,就說找到了寶物,但不願獨佔,要獻給國王,力勸獅子去拿那塊肉。獅子聽了很歡喜地走了過去,結果掉入陷阱,很生氣地說:「你為什麼要騙我?」狐狸說:「啊!獅子先生,像你這麼愚蠢,怎能當百獸之王呢?」

原意:不假思索便伸手索惠的人,注定會失敗。

新意:居高位若案牘無節、名根不除,便易隨入塵情。

說明:勿以為得勢而可生貪婪,或天下人都應歸順,將所有的好處留給自己。在公司裡,若當上主管,應會分辨什麼是應得的,什麼是不應得的,不可來者不拒,予人危害之機。

[狙公]寓言補充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寓言補充

一、寓言的意義:

1.「寓」者,寄託也;「言」者,議論也。

2.寓言的創作就是以比喻的技巧,將原本要說的哲理或勸諫寄託在所編造的故事中。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其表達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皆透過具體淺顯的故事,寄寓深奧的道理。


二、西方伊索寓言:

1.古希臘有位奴隸名叫伊索(Aesop''s Fables ,西元前六一九~前五六四年),善於以動物為主角編成故事,口頭講述以諷刺當時權貴,流傳既久,增刪潤色,修補寫定,而成現今流傳的《伊索寓言》。

2.伊索寓言序言:很久以前,「真理」從天上降人間,大膽地光溜著全身跑進皇宮,卻又用單調枯燥的理論向國王述說哲理。國王不聽,把他轟了出去。第二次,「真理」從文人那裡借得了一件華麗辭藻的外衣,再一次向國王宣揚哲理,滔滔不絕,舌燦蓮花,國王不耐繁累,又把他轟走了。後來,「真理」把自己妝點成故事,娓娓道來,國王聽了前面,就想再聽後面,入神之際,心弦悄然撥動,於是不知不覺地就接受了他的勸諫。從此,國王更加英明,國家更加安樂。

三、中國寓言

1、由來——「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與〈天下篇〉「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論的技巧,後者則視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

2.異稱——在中國文學史上,「寓言」一詞並未成為此種文體的共同名稱。如《韓非子》稱「儲說」,劉向《別錄》稱「偶言」,魏晉南北朝稱「譬喻」;個別作者借其他文體形式創作寓言,則有「戒」(如柳宗元〈三戒〉)、「傳」(如〈中山狼傳〉)、「說」(如《艾子雜說》)、「志」、「言」等別稱。

3.發展——中國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時期已具雛形。先後經歷了先秦的說理寓言、兩漢的勸戒寓言,魏晉南北朝的嘲諷寓言、唐宋的諷刺寓言和明清的詼諧寓言等五個階段。

4.說理寓言——先秦寓言數量繁富,是古代寓言創作的第一個高峰。但不是獨立的寓言文學形態,而是以一種有故事情節,用比喻形式出現在諸子散文中,為闡述不同學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服務。在《孟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中,都有著豐富的寓言故事。

《孟子》有「揠苖助長」、「齊人乞墦」、「五十步笑百步」。

《莊子》有「庖丁解牛」、「蝸角觸蠻」、「朝三暮四」等。

《韓非子》有「鄭人買履」、「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

《呂氏春秋》有「荊人渡水」、「刻舟求劍」等。

《戰國策》有「百發百中」、「畫蛇添足」、「驚弓之鳥」、「狐假虎威」等。

5. 柳宗元的貢獻——柳宗元以高度駕御文字的能力,鋪寫寓言式散文,使寓言獨立成篇,開闢了我國寓言發展的里程碑,對後來的寓言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代表作如《蝜蝂記》《臨江之糜》《黔之驢》等。

四、寓言的寫作手法:「比喻、直敘、說理、詼諧、諷刺、警示」等方式表達。

1.比喻性的寓言---以此況彼,寓意在比喻中。

例: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韓非 外儲說左上〈郢書燕說〉)

*此即比喻:後代學者在古代典籍之穿鑿附會,妄言曲解,主觀臆斷的學風。

2.直敘性的寓言---直敘故事,寓理明白。

例: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韓非 外儲說左上〈曾子殺彘〉)

*作者所寓於故事中的深意,只須讀完整則故事,則寓意盡得,其表達的方法,不取言外之意,不作深隱之義,敘事完畢,其理亦明。

3.說理性的寓言---故事淺近,寓理深遠。

例:鄭子引輦上高梁而不能支。茲鄭踞轅而歌,前者走,後者趨,輦乃上。使茲鄭無術以致人,則身雖絕力至死,輦猶不上也。今身不至勞苦而輦以上者,有術以致人之故也。(韓非 外儲說右下〈踞轅而歌〉)

*這就是說明「以術致人」的重要。以術致人,皆可以無為而治,鳴琴垂拱而成大業。

4.詼諧性的寓言---敘事詼諧,言近旨遠,誡人深慎。

例: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莊子 天運篇〈東施效顰〉)

*人要安分守己,如果不顧條件而如法炮製的模仿,應以為戒。

5.諷刺性的寓言---諷刺愚笨的行為,反映現實。

例: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座,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反之,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韓非 外儲說左上〈鄭人買履〉)

*借此寓言譏刺頭腦僵化的人,刻板而可笑,像這類的人,皆不自知。自知之難,亦可知矣。

6.警世性的寓言---揭舉通病,以警示世人。

例:吳起為魏將而攻中山,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傷者之母立泣,人問曰:「將軍於若子如是,尚何為而泣?」對曰:「吳起吮其父之創而父死,今是子又將死也,吾是以泣。」(韓非 外儲說左上〈吳起吮疽〉)

五、下列所舉成語即含有寓言故事:

1. 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獲,或固執不知變通。語出《韓非子‧五蠹》。

2. 井底之蛙:譏笑見識淺薄的人。語出《莊子‧秋水》。

3.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兩者互相爭執,卻由第三者獲利。語出《戰國策‧燕策》。

4. 揠苗助長:比喻急於事功,而方法不得當,反而壞事。語出《孟子‧公孫丑》。

5. 扣槃捫燭:比喻認識未真,擅加揣測臆度,結果錯誤連篇,貽人笑柄。語出《蘇軾‧日喻》。

6. 越俎代庖:本義作廚師雖不在廚房作飯,司祭也不能放下祭品,代為下廚。後引申比喻超越自己職務範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情。語出《莊子‧逍遙遊》。

7. 大相徑庭:比喻相差極遠,又指大不一致,或彼此矛盾。語出《莊子‧逍遙遊》。

8. 得魚忘筌:捕得了魚,忘掉了筌。後引申作達到目的或成功後就背恩忘本。語出《莊子‧外物》。

9. 貽笑大方:讓內行人見笑。語出《莊子‧秋水》。本作「見笑大方」。

10. 沉魚落雁:本指魚雁不辨美醜,就算看見美麗的女子也同樣趕緊離開,後用來形容女子的容貌美麗。語出《莊子‧齊物論》。

12.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喻人平時沒有特殊表現、默默無聞,一旦施展才華,即能做出非凡的成果。語出《韓非子‧喻老》。

13.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以對方的觀點、理論來反駁對方。語出《韓非子‧難一》。

14. 吹毛求疵:吹開皮上的毛,尋找裡面的小毛病。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語出《韓非子‧大體》。

15. 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數;或比喻以不好的東西冒充場面。典出《韓非子‧內儲說上》。

16. 汗馬之勞:比喻征戰或工作的辛勞。語出《韓非子‧五蠹》。

六、明代智星劉基

1.政治家的劉基:

1)二十二歲時進士及第,為人剛正耿直,因揭發監察御使失職,受排擠回家隱居。元朝末年,群雄並起。朱元璋起兵後,劉基出山投靠,並最終助朱元璋成就帝王之業。

2)朱元璋用「三請」之禮將他請出。他陳述了「時務十八策」,把朱元璋從群雄爭奪地盤 的地域戰爭,提高到為爭取帝王之業而建立統 一政權的戰略步驟上來。

3)朱元璋稱他為「吾之子房」,事必諮詢。

4)《明史》中說,“基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

2.文學家的劉基:

1)《明史》說他的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為一代之宗」。

2)詩與高啟齊名。清沈德潛推其為一代之冠,詩作一反元末纖麗詩風,或反映現實關懷民生疾苦;或清新自然具有江南民歌情調;抒寫懷抱則蒼涼感慨。

3.預言家的劉基:相傳中國三大民間預言之一的《燒餅歌》就是劉伯溫作的。

七、郁離子

1.年代:郁離子大致完成於元末隱居年間,間有入明以後作品,總括了劉基關於元、明兩代政治的各種體會與對人生的看法。

2.動機:藉此書勸世諷俗,針砭時政,多以隱約譬喻之言寓哲理警戒之思

3.命名:據其弟子徐一夔的解釋:「『郁離』者何?郁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鬱鬱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

4.特色:

1)以郁離子為書中貫穿寓言的中心人物,實為作者的化身,時隱時現,來去自如,時而直接作論,時而參與問答,時而旁觀評贊,筆法靈活。

2)取材甚廣,從歷史古人到現今社會,從帝王將相至升鬥小民,從神仙佛道到妖魔鬼怪,從百工雜藝到草木蟲魚,無所不包。

3)想像奇詭,文辭富麗,技巧多變,藝術性極強。在題材上大多托古人古事而又有所改造、有所發展

4)《郁離子》一書共分為十八篇,每篇又分為若干則,十八篇共計一百九十五則。基本形式是每則敘一事,說一理,多則千言,少則百字。在此書中,除了「九難」一篇是模仿漢代枚乘的「七發」,因而較具完整性外,其餘的十七篇,每篇都有一個確切的主題。

5)除了《郁離子》外,劉伯溫的寓言散文〈賣柑者言〉也是出色的作品。

八、明朝的預言《燒餅歌》

明太祖一日身居內殿,食燒餅,方啖一口,內監忽報國師劉基晉見,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禮畢,帝問曰:“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輪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開視果然。 帝問曰:“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長享否? ”基答曰:“我皇萬子萬孫,何須問哉!”

劉基回答朱元璋的問話,是一句雙關語,表面上是一句恭維話,說明朝江山將會傳至千秋萬代,實際上是明確預言:明朝的江山將會傳到萬曆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為止。這裏可以看到劉基的智慧,既不冒犯天子,又回答了天子的問題,預言了未來。

帝曰:“雖然,自古興亡原有定,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試略言之。” 基曰:“洩漏天機,臣罪非輕,陛下恕臣萬死,才敢冒奏。”帝即賜以免死金牌,基謝恩畢,奏曰:……

就這樣,劉基對以後的幾百年作了預言,包括“土木之變”,“宦官亂政”,“清軍入關”,“漢人剃法”,“康乾盛世”,直至清末及以後的事,這就是著名的燒餅歌的內容。

[狙公]寓言結構分析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寓言結構分析

[狙公]猴子寓言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猴子寓言

[狙公]猴年話猴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猴年話猴

updated:2004-01-22 08:00:24 MYT

一提到猴子,人們就會想到《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

2000多年前,古人將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12種動物列為12生肖,與自己的性格、命運對照。猴子是長相與人最神似的。

從進化論來說,人們普遍相信人類說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十二生肖中,猴與人類的親緣關係最近,都屬哺乳綱中的靈長目。

十二生肖之說,信不信見仁見智。(我突然想到,在十二生肖中,猴佔第9把交椅,排在偏後位置;我們的祖先並沒有因為它與人類有“親戚關係”而特別照顧或將它排在第1位,可見我們的祖先確是很淳樸。)

猴是一種古老的物種,從考古發掘所知,現今發現最早的猿猴,距今有6000多萬年。猴子的種屬很多,約有2百多種,在地球分佈很廣。只可惜,七百多萬年前,人類與猿猴“分家”後,各自謀生、進化。人類不斷進化,猿猴似乎不夠長進,不少猴族為了生存歷盡滄桑,有些更瀕臨絕種的困境。


與人的因緣中國最古老的神話《山海經》很早也記載了很多猿猴或類似靈長類的動物,包括猩猩、白猿、長右、滑褢、雍和等等。在《山海經》提到,長右的叫聲像人在呻吟,它出現時,必有大水患;滑褢叫起來像砍木的聲音,一出現就天下大亂;雍和身披黃毛,它出現會引發人民的大恐慌。

古人的動物分類也許不盡科學,並夾雜有傳說的成份,然而猴作為十二生肖之一,更有著說不盡的文化蘊涵。特別在中國民族的民間傳說中,有關猴與人類的因緣故事也層出不窮。

在藏族的《西藏王統記》中,還記述有天神點化一只獼猴與岩洞女妖婚配生育了人類的傳說。當時,獼猴和女妖生了6個兒子,兒子們長大後,沒有姑娘與他們結婚,女妖使用魔法,變出6個美麗的姑娘,讓他們結為夫婦,再不斷的繁殖人類。所以至今西藏人相信人類的起源是由獼猴生育而來。

雲南阿瓦人也認為,男人與母猴結合,繁衍了人類。西南羌人的神話中,說天神的女兒愛上猴類的英雄冉必娃,他們成婚後,繁殖了人類。種種傳說,可能說明了一件事,猴子遠比人類古老,比人類更早來到世上,“猴是人類的祖先”的觀念或許由此形成。

漢族關於猴與人類的傳說就更豐富。人類的始族伏羲、女媧,很喜歡猴子,所以按照猴子的模樣,用泥巴造出了500個童男童女……

其中最神異的還是漢朝用兵如神的大將軍──韓信。有誰知道,關於他的身世,據說是白猿的兒子。

而被喻為“500年來第一人”的20世紀最傑出的畫家張大千,也說自己是黑猿轉世。張大千自己說,母親在生他的前夕,夢見一位長者送她一隻黑猿,使得家人都相信張大千是黑猿轉世。

張大千對猿猴也特別偏愛,不僅畫了多幅以猿猴為主題的畫作,也經常豢養猿猴作伴。

猴通人性

猴子具有靈性,智力發達,說起來也算高等智商動物。它的種種行為都顯示出具有一定程度的學習模仿能力。所以,兩千多年前,猴子在人們的生活中就已經粉墨登場,變得“人模人樣”,在歷代文人的筆記中就常出現猿猴的蹤影,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吳越春秋》記載中,有一隻白猿,化為老翁與人比劍,劍術十分了得。春秋時越王勾踐為吳國復仇,聽從相國范蠡的建議,去請武藝高超的越女。越女就曾遇到這由白猿化成的老翁,學習到天下無敵的“越女劍”。現代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曾以此故事為素材,寫有《越女劍》短篇小說,其間情節變化,又生動了許多。

南朝《世說新語》也記載,東晉的大將軍桓溫坐船過長江時,手下曾在岸上捉到一只幼猿,那只母猿沿岸隨舟而行,哀號了一百多里地,又奮不顧身從崖間跳入船中,氣絕而亡。眾人剖開母猿腹,只見它的腸因為哀因哀痛裂成一寸一寸的小段。桓溫聽到後,立刻命令黜免了那位捕猿的部下。這是 很有名的“斷腸猿”的故事。

把猴子“人性化”,恐怕還是出自於文人墨客們誇張所致,不過志怪而已。但有趣的是,1988年12月23日的中國《人民日報》海外版居然有這樣一則消息:安徽省利辛縣胡集鄉有一只被人稱為“神猴”的小猴,它不僅可以分辨漢、俄、英三種語言,而且能運算數目很大的加減乘除以及表演精彩的雜技節目,準確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以上!這就很匪夷所思了。

但說猴通人性,也的確不為過。在今天的福建省有一種金絲猴,這金絲猴,大的很難以馴養,幼的者又常其母猴所保護。

獵人如果要捉小金絲猴,必須先用毒箭射殺母猴,母猴自知不免一死,會先將乳汁遍洒在林葉間,讓幼猴吮食後,才會墮地就死。獵人於是用鞭猛抽打母猴的屍體,幼猴就會哀痛的下樹乖乖就擒。而且幼猴每晚必須靠在母猴皮旁才會安睡,否則也難馴養。

晝猴圖吉利

華人最喜圖吉利,“猴”與“侯”同意。因此在許多吉祥圖案中,把“猴”嵌入畫中的不少,如“馬上封猴”、“封猴掛印”、“輩輩封猴”等。

當中最有意思的當然是“馬上封猴”,這是一個猿猴騎著駿馬的圖案,“馬上”也就是“即刻、即將”之意,猴諧音侯,意思是說“即刻就要被封侯當官”的意思。

“封猴掛印”是猴子向楓樹上掛印的圖案,楓諧音封,猴諧音侯,也是指“封侯”的意思;而“輩輩封猴”是母猴背著小猴的圖案,背諧音輩,自然是指“世世代代皆被封侯”的意思。

其實,畫猴除了以諧音取吉利之意,也可以在適當條件下收到諷刺的效果。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踞總統寶座又想自封為帝,引起朝野一片嘩然,漫畫家錢病鶴畫有《老猿百態》的系列漫畫,以“猿”諧“袁”,諷刺袁世凱的種種醜行,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當時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與武術關係密切

猴子與中國傳統武術也有很深的關係。神醫華佗所創的“五禽戲”是模仿虎、鹿、熊、猿和鶴五種動物而編練的一套健身操。

其中第四套動作就是模仿猿猴,據說有“攀物自懸,伸縮身體”的動作。20世紀80年代,氣功研究者郭林又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創編了“新氣功五禽戲”,對於治療某些疾病很有效用。這種五禽戲,每一套禽戲分為八組,如猿戲即有“花山戲水、單打秋千、搖背搔痒、心緒不寧、左顧右盼、偷摘蟠桃、輕投核桃,歸水帘洞”等名目,很有趣味。

猴拳在武術中是也有名的一種。這種拳術包括手、眼、身、法、步的一招一式都與猴的形態近似,體現了猴的展閃騰挪、上竄下跳的本領。其基本扣式如“猿猴窺望”、“白猿獻果”、“白猿摘桃”、“猢猻撩陰”等等,從名目即可知其動作的靈活迅捷兩撥千斤的輕巧。

猴拳之外,少林內功五形拳、六合拳、形意拳等也都吸收有猴的動作,其招匡中即有帶猿或猴的名目。在十二生肖中,猴與體育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

形象千變萬化

提起猴子,如果不說《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似乎美中不足。這隻美猴王,正是豐富和發展了猴生肖的神話和傳說的典型代表。可以這麼說,猴子在華人的心目中 ,如果沒有了“孫悟空”這號魅力人物,就失去了神彩。

在孫悟空身上,有著民間英雄的許多特征:他無父無母,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經歷許多磨難,克服重重困難,戰勝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他神通廣大,有著七十二般變化。

這個集猴性、神性和人性為一身的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寄寓了人們向往自由、征服自然的意志。這一形象不但受到成年人的青睞,也受到眾多小朋友的喜愛,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畫廊中的一個不朽典型。在很多人心目中,《西遊記》與其說是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倒不如說是一部“孫悟空英雄傳”。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如何創造這一神猴形象呢?一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魯迅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源於唐代傳奇小說《古岳瀆經》中的淮過水怪無支祁,據說,此水怪乃大禹治水時所獲,它能講話、辨認江河的淺深,形狀像猿猴。

另一派以胡適為代表,提出孫悟空形象來源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據說,哈奴曼是猴國的大將,乃天風之子,能在空中飛行一躍即可從印度到達今天的斯里蘭卡。他可以將喜馬拉雅山背起來就走,為幫助羅摩尋找王后悉多,常往來空中,刺探敵情。

有一次,哈奴曼被一老母怪吞入肚中,就將計就計,將身體不斷長大,迫使老回怪也要時時長大身子,哈奴曼又乘機將身子變得拇指般大,從老母怪的右耳朵孔逃了出去。這一情節與《西遊記》中孫悟空鑽入鐵扇公主的肚中興風作浪的描寫很相似。鄭振鐸、季羨林等學者支持此說。

還有一派學者調和二說,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是無支祁與哈奴曼的合二而一,可稱之為“混血說”或“綜合說”。

近幾年日本有些學者又提出孫悟空形象源於佛典的說法。他們在一些佛教典籍中找出有關獼猴、猿猴或猴屬護法神將的記述,認為它們才是孫悟空的原型。

以上說法似乎都有道理。不過,鐵一般的事實是,從漢族文化歷史角度來看,玄奘取經,是一件不朽的工程,而他的形象,卻完全毀於《西遊記》。

吳承恩的生花妙筆,固然把孫悟空本領高強、一身正氣的形象塑造得生動感人;但也把歷史上有大氣魄、未獲唐太宗批准仍勇敢“冒越憲章、私往天竺”,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的佛經翻譯家、旅行家玄奘大師描繪成“優柔寡斷,是非不分”的人物。今人想起玄奘,恐怕還是聯想到《西遊記》裡迂腐的唐三藏為多。

文章千古事,文人之筆,若不符史實而恣意發揮,固然美化了猢猻,但也確會令人蒙不白之冤,像玄奘法師。因此,還是要實事求是,減少為沐猴而冠者恣意粉飾啊!
(星洲日報/農曆年刊‧2004/01/22)

資料來源
http://www.sinchew-i.com/special/newyear2004/index.phtml?sec=539&artid=200401140667

[狙公]動物諺語學習單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動物諺語學習單


動物諺語學習單ANS

[狙公]狙公翻譯

◆教學資源 引用 (0) 迴響 (1)   

狙公翻譯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眾狙于庭,使狙率以之山中,
 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箠焉。
 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楚國有飼養猴子作為生計的人,楚國人稱他為狙公。
  白天的時候,必定在庭院裡佈置分配猴子們的組別,
  命令老猴子帶牠們到山裡去,摘取草木的果實,
  狙公把猴群交來的各種果實的十分之一供養自己。
  有的交得不足,就以鞭子抽打牠們。
  猴子們都害怕這樣的痛苦,不敢違逆狙公。

 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
 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與?」
 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則吾何假于彼而為之役乎?」
 言未既,眾狙皆寤。
 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
 相攜而入于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

  一天,有隻小猴子對猴子們說:山裡的果實,是狙公種的嗎?
  猴子們說:不是的,是天生的。
  小猴說:那麼不是狙公就不能摘取果實嗎?
  猴子們說:不是的,都可以摘取。
  小猴又說:然而我們為何要被他利用和役使呢?
  話沒說完,猴子們都醒悟過來。
  當晚,牠們一起等待狙公睡了,破壞關住牠們的木籠,
  拿走牠們積存的果實,互相拉著彼此,進入山林,不再回來。
  狙公最後就餓死了。

 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惟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窮矣!」

  郁離子說:世上有以權術差使百姓而沒有道理法度的,
  他們就像狙公控制猴群一樣吧?
  這完全是百姓思慮昏昧不明而未覺醒,假設有一天得到了啟發,
  他們的權術操弄就到了盡頭啊!


[狙公]猴子看世界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猴子看世界

猴子看世界    2004年3月號 《生肖年系列.猴年話猴》

~ 臺北市立動物園 2004甲申 猴年特展 ~
一般人印象中的「猴子」,可說是除人類外,哺乳類靈長目動物的總稱。
事實上,靈長目還包括了猩猩、人猿等其他動物,但牠的確是靈長目動物中比例分布最高的種類。
猴子天性活潑靈敏,刁鑽不馴,在各地方的傳統故事、神話中均有最生動的描述。
牠們與人類除血緣相近外,在食性、生態行為、社會組織等方面也與人類相似。
然而,在六至八百萬年前人類與黑猩猩的祖先才走上不同的道路。
「猴子到底是不是人類的祖先」?這個問題在宗教、科學方面都爭論不休的問題,直至最近才有了突破。
在珍古德博士近三十年的研究裡,已經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門:
人類與黑猩猩基因相似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在人類演化的歷程中,黑猩猩是最好的參考對象。
如果牠們已不存在地球上,人類也將沒有機會用自然觀察的方式,探尋人類祖先的生物本質。


【猴子在台灣】
臺灣獼猴 Formosan rock-monkey(獼猴科)
台灣獼猴是台灣島上除了人以外,唯一的靈長類動物。據美國學者推測:臺灣獼猴的祖先應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原與大陸相連,後來冰河溶化,台灣成為孤島,遷徙而來的獼猴無法返回,經過四萬多年的演化,成為台灣特有種。
※台灣獼猴的社會組成 與其他獼猴種類相似,以家族式的群體為主,再加上外圍游離的公猴共同組成。家族式的群體包括猴王及數隻母猴和其幼猴。
※交配季節 由10月到次年的2月,母猴在四、五歲即可懷孕生子,懷孕期165~169天左右,每胎一仔。
※猴王的產生 獼猴群性強,大約每八到十二隻聚居為群,經由打鬥後,由得勝的公猴為王統領全族。所有母猴都為牠的妻妾;其它公猴只能偶而「偷香」;母猴則負責照顧小猴。
※猴子貪吃 屬於「什麼都吃」的雜食性動物,但大部分以植物為主。在水果成熟時節還會結群「聞香下山」,見果就摘,嘴巴塞滿還不罷休,令果農頭痛不已。其實獼猴兩頰有頰囊貯存食物,牠會把食物塞滿頰囊後,再吐出細細咀嚼。「猴子貪吃」原因也在此。
※在民國四、五十年間,全臺二十公尺以下的平原隨處可見猴群嬉戲,甚至見到人也不躲避。但近年來獼猴棲息地遭到人類開發利用,加上狩獵壓力,牠們只有往更高、更深的山區遷徙。
直到民國61年,政府公布全面禁獵,並規定禁止野生動物出口,目前野生的臺灣獼猴,才能在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區生活自在,數目也有增加的趨勢。

【猴子的傳說】
中國神話──齊天大聖孫悟空
在南海的蓬萊仙島上,有一仙石受日精月華薰陶,某日迸出一隻石猴,便是「孫悟空」。他有一雙火眼金睛,可以七十二變,筋斗雲一翻十萬八千里。牠占花果山爲王,自稱「齊天大聖」,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勝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長生不老金丹,拿著如意金箍棒大鬧天宮,後與如來佛祖鬥法失敗,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
後經觀音點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降魔鬥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成正果。
印度神話──神猴哈努曼
在印度史詩「羅摩耶那」中,王子羅摩與妻子悉多原本生活平靜美滿,不料在一次森林突襲中,妻子被魔王羅瓦納擄走;王子最後在神猴哈努曼的協助下,找回了悉多,並除去魔王。
神猴哈努曼又被稱做「風神之子」,能夠飛騰變化,一躍從印度跳到楞伽島(今斯里蘭卡,神話中魔王的巢穴)。力大無比,吼聲如雷。毛色如黃金,尾巴無限長,作戰勇敢,本領高強,為羅摩重要的助手。
俄國神話—猿猴是人變的
最初的上帝直接從大腦中繁殖後代(人)。大約在5萬年前,全球經歷一次大洪水之後,有一些不願按上帝求規範生活的人,嚮往野性原始的生活,於是開始走進森林,從人類群落中不斷脫離,組成部落生活。
隨著時間的發展,他們的皮膚開始變得粗糙,長出了毛,以適應冬天的寒冷。由於長期不使用語言,因而也失去了言語能力。這些人便開始慢慢變成了猿猴。

【猴子有問題】
Q.台灣最長命的猴子是?
臺北動物園圓山時期有隻獼猴「強生」活了卅二歲,如今雖已過世,仍是「猴瑞」記錄的保持者。
Q.靈長類的起源是?
約距今七千萬年前,由原始的哺乳類食蟲目動物演化而來;共12科59屬200種,猿、猴、人類均屬之。
Q.猴子為什麼屁股紅?
成熟的雌猴,在臀部到會陰部有一片沒長毛的皮膚稱為“性皮”,在性成熟時期會腫脹變紅。尤其到秋冬繁殖季節,性皮會充血腫脹,整個尾根下方呈紅色且有皺褶,甚至還會有血跡如月經來潮一般,此時雌猴就可以準備受孕生小猴了。
Q.猩猩、猴子、人猿有什麼不同?
牠們都屬於哺乳類靈長目動物,但科別不同。如猩猩、(人)猿為巨猿科;猴則除巨猿科外,靈長目中各科均有分布
Q.猩猩身材高大看來兇猛嚇人,是不是會吃肉?
猩猩性情溫和,是雜食性動物.除主食是植物外,昆蟲、螞蟻也吃;有時在領域被侵犯時會採取反擊,曾有攻擊對方幼小個體甚而分食的紀錄。
Q.動物園有名的“猴米糕”,其作法為何?
將糙米、黃豆粉、紅糖、鹽及水置入瓦斯鍋烹煮50分鐘後,再加入玉米粉、奶粉、大豆蛋白等攪拌。再將米飯置入厚方形木框後,稍加壓成型,再送入烤箱烤30分鐘而成。
Q.什麼是「猴急」?
猴子性喜跳躍不停,常被用來比喻人的情緒焦急不安。
Q.什麼是「殺雞儆猴」?
比喻懲罰一個人以警告另一個人。
Q.什麼是「樹倒猢猻散」?
「猢猻」就是猴子的別稱。比喻有權勢的人一旦失勢,則其依附者隨即散去。
Q.猴子為何會互相抓背?
猴子會為對方理毛抓背,順順毛髮,挑挑身上的鹽粒或小蟲子之類的動作;更是互相表示友好的行為。

【猴子 變 變 變】
靈長類,就是具有靈性的最高等哺乳動物,人類也包括在其中;
而所謂的「猿猴」,則是除「人」以外的靈長類的統稱。
靈長類在演化史上出現的先後順序可分做原猴類、猴類、猿類及人類。

【猿與猴的比較】
猿與猴的比較 尾  姿態    腦容量  四脂    胸部  演化
猿 類    無  能半直立  較大   臂較腿長  寬闊  較高等
猴 類    有  不能直立  較小   臂較腿短  較窄  較低等

【從猴子 看演化】
●人類的起源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生1809~1882沒)他於1871年發表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中,首度將進化學說推廣到人類起源。他認為:人類溯源於似猩猩的祖先型物種,而非洲正是人類起源之發祥地!自此之後,「人類是猴子的子孫」,這便成了宗教及科學界都爭論不休的話題。
在1974年,發掘自320萬年前伊索匹亞的「露西」(學名:阿法南猿),顯然成為一個支持其論點有利的證據。~它是第一個確實可證明的化石紀錄。依據化石紀錄及分子生物學的分析:人與猿具有共同的祖先,約在一千五百萬至二千五百萬年前中新世時,人類與猿猴類祖先開始分歧演化,而人猿出現於上新世。
人類雖然與猿類血緣相近,但並非由猿類進化而來,只不過與猿類出於共同的遠祖而已。
此共同祖先分化為兩派:一派為猿,進化而成現代猿人類;另一派為原人,進化為智人,也就是“現代人”。

【靈長類的共同特徵】
◎手足皆有五隻手指 大部份的靈長類來說,拇指與其它四隻手指是可以分開,而且可以抓握物體(但也有拇指退化者,像疣猴及新大陸的蜘蛛猴,它們是為了避免在飛躍的時候拇指勾住樹枝而自然退化了)。
◎平爪 靈長類的指甲短且鈍(不尖),手指可以變成很敏銳的觸覺器官,在沒有長爪的限制下,手跟腳的抓握力靈活。
◎有指紋 有指紋,手及腳握東西時較不易滑落。
◎視覺發達 兩眼面向正前方,兩眼視野相交產生立體感,並且有辨別色彩的能力。
◎大腦發達 大腦發達,很聰明,像黑猩猩知道如何製造工具並且使用工具來達成牠們的目的,另外學習能力及模仿力都很強,牠們也會從遊戲及經驗中獲取知識。

【人類.唯一直立以兩腳行走的動物】
靈長類動物起源於森林,四肢靈巧,第一指(趾)與其他四指(趾)分離,可以對握。而人類是現生靈長類中唯一直立以兩腳行走的動物。與人類親緣較近的黑猩猩與大猩猩,雖然可站立,但行進時仍以前肢指節觸地配合後肢向前移動。
因人類骨架構造特殊,頭顱垂直置於頸椎正上方,尾椎很短,髖骨較寬而短形成盆狀,腳掌拇趾與其他四趾併列等,使人類適合直立以兩腳行走。


資料來源www.zoo.gov.tw/volunteer/2004_3_3.doc

 


[狙公]猴的成語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猴的成語

 成語    解釋
01     譏諷徒具衣冠而沒有人性的人。
02     存心搗蛋,耍花招、搞花樣。
03     比喻違反本心刻意去奉承、討好他人。
04     尖嘴巴瘦面頰。形容人長相極為醜陋。
05     比喻沒有能人,普通人物亦能稱王稱霸。
06     穿戴衣帽的獼猴。比喻人虛有儀表而品格低下。
07     比喻蠢人做事徒勞無功。
08     比喻懲罰一個人以警告另一個的人。
09     比喻山野之性受到拘束。
10     比喻有權勢的人一旦失勢,則其依附者隨即散去。
11      籠中鳥,檻中猿。比喻人不自由。
12     形容心意不定,不能自持。
13     形容人相貌凶猛,體態健碩。
14     比喻人在困窘的境況,急於尋找安身的地方。
15     指猿悲鳴之極或思念極其悲切。
16     山岩崩壞是由於猿猴築建巢穴。喻忽略小事,將釀成大患。
17     比喻將士出征戰死沙場。



參考選項
【A】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B】心猿意馬 【C】尖嘴猴腮 
【D】衣冠沐猴 【E】弄鬼弔猴 
【F】沐猴冠冕 【G】豹頭猿臂
【H】殺雞儆猴 【I】猴子扮戲 
【J】猢猻入袋 【K】猿穴壞山
【L】猿猴取月 【M】猿腸寸斷 
【N】猿鶴蟲沙 【O】窮猿奔林
【P】籠鳥檻猿 【Q】樹倒猢猻散


ANSWER
01【沐猴冠冕】
02【弄鬼弔猴】
03【猴子扮戲】
04【尖嘴猴腮】
05【猴子稱大王】
06【衣冠沐猴】
07【猿猴取月】
08【殺雞儆猴】
09【猢猻入袋】
10【樹倒猢猻散】
11【籠鳥檻猿】
12【心猿意馬】
13【豹頭猿臂】
14【窮猿奔林】
15【猿腸寸斷】
16【猿穴壞山】
17【猿鶴蟲沙】
Design by JuliettaRose Studio. Powered by Life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