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四則]有印大家象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有印大家象

[壓不扁的玫瑰]玫瑰大家唱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玫瑰大家唱


=====
玫瑰一曲 作詞家補充 節錄自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428&bulletinid=18348
=====

林良哲 鍾情老曲盤 追尋七十八轉的聲音 郭麗娟 新台灣新聞週刊 第428期 2004/6/3


參加學運,開始創作屬於自己年代的台語歌;從著手寫歌,開始尋找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聲音,一片片七十八轉的老曲盤,收錄先民的憂愁與浪漫。手搖唱機裡七十八轉的老曲盤緩緩旋轉,透過鋼針讀取,台灣第一代女歌星純純主唱的「望春風」縈繞整個客廳,媒體人林良哲也娓娓道出他與老曲盤令人怦然心動的收藏歷程。

身為學運世代 創作自己的歌

林良哲,一九六八年生於台中,一九八九年中國發生舉世震驚的「六四天安門事件」,當時就讀政治大學法律系的他,內心深受衝擊,由於考研究所延畢一年,正好遇上一九九○年的台灣學運,國內多所大學學生串聯抗議「郝柏村軍人干政」,當時就由朱約信(現在藝名為「豬頭皮」)、陳明章和他帶頭。在學運過程中他們發現:為什麼我們沒有自己的歌?

於是,便和朱約信開始嘗試寫屬於那個年代的台語歌曲,一九九○年,發表由他作詞、朱約信作曲的「無花果」、「玫瑰」,水晶唱片發行。林良哲表示,「無花果」歌詞的創作動機來自吳濁流的小說《無花果》,讓他體悟到台灣長期受外族統治,始終處於漂浮不定的命運:

「無花果啊無花果,
 無葉無根亦無偎,
 留著活命在佇世,
 漂泊渡海來台灣,
 立身倚起美麗島......」

「玫瑰」的詞作,靈感來自於楊逵的小說《壓不扁的玫瑰》,楊逵字裡行間充滿對台灣的感情及被壓迫的悲戚,還有不願被壓扁的志氣,一字一句嵌入他的心靈:

「一蕾玫瑰一叢花,
 伊根深釘佇土底,
 毋驚風雨毋驚雪,
 堅強企在無怨蹉,
 伊是島嶼的玫瑰,
 踮在家己的土地......」

尋找台灣歌謠 與老曲盤結緣

開始創作歌曲後,引發林良哲關心早期流行的台灣歌謠,並尋找相關資料,當時國內涉獵台灣歌謠研究的人並不多,只有莊永明、黃春明、鄭恆隆、簡上仁等人的著作。

[做田]有田大家做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有田大家做

 

[狙公]寓言大家看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寓言大家看

※寓言大致包含幾項條件:
1.要有故事情節,具備「開端、發展、結尾」完整的結構。
2.多屬於虛構性題材。
3.大多採散文體書寫,一般來說,篇幅不必太長。
4.要有譬喻寄託,如借此喻比、借古諷今、借物諷人等,使讀者閱讀之後領悟其中的教訓或啟示。
5.角色包羅了無生物、生物,甚至仙魔鬼怪和虛構人物,故多以擬人化手法表現。



※經營人生不可不知的十三個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之一:應萬變的能力

  鳥兒們聚在一起推舉它們的國王。孔雀說它最漂亮,應該由它當,立刻得到所有鳥兒的贊成。只有穴鳥不以為然地說:當你統治鳥國的時候,如果有老鷹來追趕我們,你如何救我們呢?

原意:做任何事一定要深謀遠慮,才不至於害了自己。

新意: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若以權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說明:一個哈佛經理,當儲備多方才能,不只在才識方面要有過人之處,更當有應萬變的能力,如此,不但可服人,並且還能對付不可預知的意外事件。

寓言故事之二:本性難移

  一隻雌貓愛上一位英俊的青年,就向女神亞福羅迪特祈禱,請求把它變成人的樣子。女神被它的真情感動,就把它變成美麗的少女。青年看到這位少女,一見鍾情,兩人彼此愛慕,就結婚了。有一天,亞福羅迪特想試探貓在變成人形後性格有沒有改變,就在房間裡放進一隻老鼠。這時,貓忘記自己已經是人,就從床上跳下來,敏捷地捉住那隻老鼠,放進嘴裡吃掉。女神看了大歎一聲,便將它恢復成原來的模樣。

原意:一個人即使外貌改變了,性情仍是不易改變的。

新意:慾火難抑,猛然轉念,明知犯著,邪魔又生。

說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染色的烏鴉,禁不起雨水的沖洗。要瞭解一個人的本性,須從他日常待人處事的細節上觀察,不可只看外表,而遂下結論。

寓言故事之三:量力而行

  老鷹從很高的岩石上向下俯衝,用它的利爪抓在小綿羊身上,穴鳥看到了,心想自己一定比老鷹強,就模仿老鷹的動作,飛到綿羊身上,沒想到腳爪卻被綿羊彎曲的毛給纏繞住,拔不出來。牧羊人發現了,就跑過去把穴鳥的腳爪尖剪掉,把穴鳥帶回去給孩子們玩。孩子們很想知道這是什麼鳥,牧羊人說:據我所知,這是穴鳥,但是它卻自以為是老鷹。

原意:人不可不自量力。

新意:世人皆知名利為榮,不知無名無利之樂為最真。好高鶩遠必自討苦吃。

說明:人各有所長,要瞭解自己的能力去發展。看到他人名利雙收,便想依樣畫葫蘆,是得不償失的。看他人經營貿易賺錢,忘卻自己在個性、專業上不適合,便思自立門戶,失敗往往接踵而來。

寓言故事之四:合營前的思考

  因為獅子的力量大,而野驢跑得很快,獅子野驢便合作一起狩獵。有了豐收後,獅子把獵物分成三等分,說:因為我是萬獸之王,所以要第一份;我幫你守獵,所以我要第二份;如果你還不快逃走,第三份就會成為使你喪命的原因了。

原意:知已知彼,百戰百勝。

新意:應走不走,反受掣肘,反受其亂。

說明:蘇秦的連橫政策,遠交近攻,先併吞最弱國,再併吞次弱國;反之,公司經營,若因為想並占財力微弱的公司而聯合比自己財力雄厚的公司,最後通常是得不償失的。

寓言故事之五:珍惜權力

  獅子愛上了農夫的女兒,請求農夫將女兒嫁給它。農夫既不忍心把女兒許配給猛獸,又不敢拒絕,就想出了一個方法。當獅子來催促的時候,農夫對它說:我很願意將女兒嫁給你,但她很怕你的尖牙利爪,如果你剪掉它們,我女兒立刻與你結婚。獅子立刻答應了,回去剪掉它的尖牙和利爪。可是如此一來,農夫就不怕獅子了,當獅子再來的時候,農夫就用木棒把它趕走了。

原意:輕易放棄已有的力量是一種不智之舉。

新意:魚不可離開深淵,國家賞罰的利器不可隨便易人。

說明:一個哈佛經理,切勿輕易放棄自己的實權,否則一旦失去,再要索回,為時已太遲了。

寓言故事之六:未雨綢繆

  一隻山豬在大樹旁勤奮地磨獠牙。狐狸看到了,好奇地問它,既沒有獵人來追趕,也沒有任何危險,為什麼要這般用心地磨牙。山豬答道:你想想看,一旦危險來臨,就沒時間磨牙了。現在磨利,等到要用的時候就不會慌張了。

原意:防患於未然的工作是絕對需要的。

新意:未雨綢繆,善養天機,日後便有真道。

說明:書到用時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沒有機會,然而當陞遷機會來臨時,再歎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能力,以致不能勝任,也只好後悔莫及。

寓言故事之七:短暫的快樂

  一間蜂蜜工廠的倉庫裡,灑了很多蜂蜜,吸引了許多蒼蠅飛來吃,而且因為蜂蜜太香了,它們都捨不得離開。不久,這些貪吃的蒼蠅都因腳被蜂蜜粘住而飛不走了。當它們快溺死時,很難過地說:我們真是太貪心了,為了短暫的快樂,卻賠上了寶貴的生命。

原意:美食往往成為許多災禍的原因。

新意: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不貪為實,可渡越一世。

說明:貪婪是一切禍亂的根源,不論做人處事,都必須戒慎。與人相處,若好貪便宜,必將受人唾棄;經營事業,若好高鶩遠,不能本誠信原則慢慢擴張也難長久。

寓言故事之八:能力與待遇

  主人將貨物分成兩份,平均分給驢和騾背,驢看到自己背的東西和騾一樣多,很氣憤地說:人們給騾吃的食物比我多一倍,卻讓我和它馱負一樣重的貨物。走了一段路以後,主人看到驢支持不了,就把它身上的貨物移一部分到騾背上。再走了一段路以後,驢更沒精神了,又把貨物移過去一部分,最後,驢身上空無一物。這時騾瞪著驢說:你現在還會認為我多吃一倍食物不應該嗎?

原意:判斷一個人的能力,一定要長期觀察,不可逐下評論。

新意:人之際遇,有齊有不齊,相觀對治,不亦齊乎?

說明:一個組織的工作,可分成例行工作及解決問題的工作。通常是愈富有解決問題性質的工作,工資愈高,但所承受的壓力也愈大。有些專做例行性工作的人,卻埋怨工資比不上其他人,但他若有機會嘗試解決問題性的工作時,就會瞭解別人是否比他有能力多了。

寓言故事之九:兩面人的防範

  一隻狐狸被獵人追趕,它看到樵夫,趕緊向他求救。樵夫讓它躲在自己的小茅屋裡。不久,獵人追到,問樵夫有沒有看到一隻狐狸經過?樵夫既雖然說沒有看到,手卻指向狐狸躲藏的地方。可是獵人沒有看到樵夫的手勢,就離開了。狐狸看到獵人走了,立刻跑出來,沒有向樵夫道謝就要離開。樵夫責備它不知感恩,狐狸回答說:如果你的心口如一,我就會向你道謝了。

原意:口蜜腹劍的人不可不防。

新意:發現隱私不如扶公議;欲使人知恩,不若無惡無結。

說明:笑裡藏刀,言行不一致,便是兩面人。故事中樵夫嘴裡想討好甲,又想討好乙;想兩邊都得到好處。公司裡也有許多這種兩面人,在大家的面前假裝很講義氣、夠朋友,但在私底下卻揭人隱私,到處告狀。

寓言故事之十:供奉者的目的

  有一個人為了供奉半神(介於人與神之間的英雄)花了許多錢財,所有的供品都用最上等最名貴的。一天夜裡,半神現身對他說:你不要再把大筆的錢花在我身上了,否則一旦你沒錢了,一定會把所有的罪過都歸在我身上。

原意:在付出之際,即要有所認知,以免在得不到回饋時,而反責於人。

新意:以財貨討好人者,必有所求,受者不可不慎。

說明:荀子云:下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下臣事君以貨,所願不得遂毀之。組織裡若有人送禮太大,必有所求,如所求未遂,則常反向攻擊。

寓言故事之十一:以理服人

  已飽餐一頓的狼發現一隻綿羊倒在地上,知道綿羊是因過分害怕而昏倒,就走過去叫它不要怕,並答應綿羊,只要說出三件真實的事情就放它走。於是綿羊說出下面三件事:第一是不想遇到狼,第二是如果一定要遇到,最好是只瞎眼的狼,第三:我希望所有的狼都死掉,因為我們對狼絲毫沒有惡意,而狼卻常來攻擊我們,欺負我們。狼認為綿羊說的話都沒有錯,就放它走了。

原意:真理有時還真能感動敵人。

新意:看到敵人驚破膽,一任覆雨翻雲冷透心。隨緣去,點頭入無生機自然。

說明:在公司裡,小職員碰到董事長時若缺乏自信,覺得自己處處不對勁,就會被看成庸才,若能鎮定地講出心中的感受,讓老闆真正地瞭解問題、解決問題,必能受到賞識。

寓言故事之十二:反躬自省

  狐狸在跨越籬笆時腳滑了一下,幸而抓住一株薔薇才不致摔倒,可是腳卻被薔薇的刺扎傷了,流了許多血。受傷的狐狸就埋怨薔薇說:你太不應該了,我是向你求救,你怎麼反而傷害我呢?薔薇回答道:狐狸啊!你錯了,我的本性就帶刺,你自己不小心,才被我刺到的啊!

原意:遭遇挫折時不反躬自省,反而責怪或遷怒別人,是無濟於事的。

新意:責人之錯須據理,因人品極處是本然。

說明:有句俗話說:一個快淹死的人,連一根稻草也會趕緊去抓,但卻常因飢不擇食,反而無濟於事。同樣地,遭遇不幸時,若只知向人求救,不知自己想辦法,很可能反而會被落井下石。有許多商人,在周轉不靈時便求助於高利貸,結果為了負擔利息反而愈陷愈深,後悔也來不及了。

寓言故事之十三:居高位者自重

  在一次百獸舞會中,獅子因為舞跳得很好,被推舉為王,一隻狐狸很嫉妒,看到獵人設的陷阱裡有一塊肉,就說找到了寶物,但不願獨佔,要獻給國王,力勸獅子去拿那塊肉。獅子聽了很歡喜地走了過去,結果掉入陷阱,很生氣地說:「你為什麼要騙我?」狐狸說:「啊!獅子先生,像你這麼愚蠢,怎能當百獸之王呢?」

原意:不假思索便伸手索惠的人,注定會失敗。

新意:居高位若案牘無節、名根不除,便易隨入塵情。

說明:勿以為得勢而可生貪婪,或天下人都應歸順,將所有的好處留給自己。在公司裡,若當上主管,應會分辨什麼是應得的,什麼是不應得的,不可來者不拒,予人危害之機。

[狙公]寓言補充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寓言補充

一、寓言的意義:

1.「寓」者,寄託也;「言」者,議論也。

2.寓言的創作就是以比喻的技巧,將原本要說的哲理或勸諫寄託在所編造的故事中。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其表達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皆透過具體淺顯的故事,寄寓深奧的道理。


二、西方伊索寓言:

1.古希臘有位奴隸名叫伊索(Aesop''s Fables ,西元前六一九~前五六四年),善於以動物為主角編成故事,口頭講述以諷刺當時權貴,流傳既久,增刪潤色,修補寫定,而成現今流傳的《伊索寓言》。

2.伊索寓言序言:很久以前,「真理」從天上降人間,大膽地光溜著全身跑進皇宮,卻又用單調枯燥的理論向國王述說哲理。國王不聽,把他轟了出去。第二次,「真理」從文人那裡借得了一件華麗辭藻的外衣,再一次向國王宣揚哲理,滔滔不絕,舌燦蓮花,國王不耐繁累,又把他轟走了。後來,「真理」把自己妝點成故事,娓娓道來,國王聽了前面,就想再聽後面,入神之際,心弦悄然撥動,於是不知不覺地就接受了他的勸諫。從此,國王更加英明,國家更加安樂。

三、中國寓言

1、由來——「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與〈天下篇〉「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論的技巧,後者則視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

2.異稱——在中國文學史上,「寓言」一詞並未成為此種文體的共同名稱。如《韓非子》稱「儲說」,劉向《別錄》稱「偶言」,魏晉南北朝稱「譬喻」;個別作者借其他文體形式創作寓言,則有「戒」(如柳宗元〈三戒〉)、「傳」(如〈中山狼傳〉)、「說」(如《艾子雜說》)、「志」、「言」等別稱。

3.發展——中國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時期已具雛形。先後經歷了先秦的說理寓言、兩漢的勸戒寓言,魏晉南北朝的嘲諷寓言、唐宋的諷刺寓言和明清的詼諧寓言等五個階段。

4.說理寓言——先秦寓言數量繁富,是古代寓言創作的第一個高峰。但不是獨立的寓言文學形態,而是以一種有故事情節,用比喻形式出現在諸子散文中,為闡述不同學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服務。在《孟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中,都有著豐富的寓言故事。

《孟子》有「揠苖助長」、「齊人乞墦」、「五十步笑百步」。

《莊子》有「庖丁解牛」、「蝸角觸蠻」、「朝三暮四」等。

《韓非子》有「鄭人買履」、「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

《呂氏春秋》有「荊人渡水」、「刻舟求劍」等。

《戰國策》有「百發百中」、「畫蛇添足」、「驚弓之鳥」、「狐假虎威」等。

5. 柳宗元的貢獻——柳宗元以高度駕御文字的能力,鋪寫寓言式散文,使寓言獨立成篇,開闢了我國寓言發展的里程碑,對後來的寓言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代表作如《蝜蝂記》《臨江之糜》《黔之驢》等。

四、寓言的寫作手法:「比喻、直敘、說理、詼諧、諷刺、警示」等方式表達。

1.比喻性的寓言---以此況彼,寓意在比喻中。

例: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韓非 外儲說左上〈郢書燕說〉)

*此即比喻:後代學者在古代典籍之穿鑿附會,妄言曲解,主觀臆斷的學風。

2.直敘性的寓言---直敘故事,寓理明白。

例: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韓非 外儲說左上〈曾子殺彘〉)

*作者所寓於故事中的深意,只須讀完整則故事,則寓意盡得,其表達的方法,不取言外之意,不作深隱之義,敘事完畢,其理亦明。

3.說理性的寓言---故事淺近,寓理深遠。

例:鄭子引輦上高梁而不能支。茲鄭踞轅而歌,前者走,後者趨,輦乃上。使茲鄭無術以致人,則身雖絕力至死,輦猶不上也。今身不至勞苦而輦以上者,有術以致人之故也。(韓非 外儲說右下〈踞轅而歌〉)

*這就是說明「以術致人」的重要。以術致人,皆可以無為而治,鳴琴垂拱而成大業。

4.詼諧性的寓言---敘事詼諧,言近旨遠,誡人深慎。

例: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莊子 天運篇〈東施效顰〉)

*人要安分守己,如果不顧條件而如法炮製的模仿,應以為戒。

5.諷刺性的寓言---諷刺愚笨的行為,反映現實。

例: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座,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反之,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韓非 外儲說左上〈鄭人買履〉)

*借此寓言譏刺頭腦僵化的人,刻板而可笑,像這類的人,皆不自知。自知之難,亦可知矣。

6.警世性的寓言---揭舉通病,以警示世人。

例:吳起為魏將而攻中山,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傷者之母立泣,人問曰:「將軍於若子如是,尚何為而泣?」對曰:「吳起吮其父之創而父死,今是子又將死也,吾是以泣。」(韓非 外儲說左上〈吳起吮疽〉)

五、下列所舉成語即含有寓言故事:

1. 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獲,或固執不知變通。語出《韓非子‧五蠹》。

2. 井底之蛙:譏笑見識淺薄的人。語出《莊子‧秋水》。

3.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兩者互相爭執,卻由第三者獲利。語出《戰國策‧燕策》。

4. 揠苗助長:比喻急於事功,而方法不得當,反而壞事。語出《孟子‧公孫丑》。

5. 扣槃捫燭:比喻認識未真,擅加揣測臆度,結果錯誤連篇,貽人笑柄。語出《蘇軾‧日喻》。

6. 越俎代庖:本義作廚師雖不在廚房作飯,司祭也不能放下祭品,代為下廚。後引申比喻超越自己職務範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情。語出《莊子‧逍遙遊》。

7. 大相徑庭:比喻相差極遠,又指大不一致,或彼此矛盾。語出《莊子‧逍遙遊》。

8. 得魚忘筌:捕得了魚,忘掉了筌。後引申作達到目的或成功後就背恩忘本。語出《莊子‧外物》。

9. 貽笑大方:讓內行人見笑。語出《莊子‧秋水》。本作「見笑大方」。

10. 沉魚落雁:本指魚雁不辨美醜,就算看見美麗的女子也同樣趕緊離開,後用來形容女子的容貌美麗。語出《莊子‧齊物論》。

12.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喻人平時沒有特殊表現、默默無聞,一旦施展才華,即能做出非凡的成果。語出《韓非子‧喻老》。

13.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以對方的觀點、理論來反駁對方。語出《韓非子‧難一》。

14. 吹毛求疵:吹開皮上的毛,尋找裡面的小毛病。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語出《韓非子‧大體》。

15. 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數;或比喻以不好的東西冒充場面。典出《韓非子‧內儲說上》。

16. 汗馬之勞:比喻征戰或工作的辛勞。語出《韓非子‧五蠹》。

六、明代智星劉基

1.政治家的劉基:

1)二十二歲時進士及第,為人剛正耿直,因揭發監察御使失職,受排擠回家隱居。元朝末年,群雄並起。朱元璋起兵後,劉基出山投靠,並最終助朱元璋成就帝王之業。

2)朱元璋用「三請」之禮將他請出。他陳述了「時務十八策」,把朱元璋從群雄爭奪地盤 的地域戰爭,提高到為爭取帝王之業而建立統 一政權的戰略步驟上來。

3)朱元璋稱他為「吾之子房」,事必諮詢。

4)《明史》中說,“基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

2.文學家的劉基:

1)《明史》說他的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為一代之宗」。

2)詩與高啟齊名。清沈德潛推其為一代之冠,詩作一反元末纖麗詩風,或反映現實關懷民生疾苦;或清新自然具有江南民歌情調;抒寫懷抱則蒼涼感慨。

3.預言家的劉基:相傳中國三大民間預言之一的《燒餅歌》就是劉伯溫作的。

七、郁離子

1.年代:郁離子大致完成於元末隱居年間,間有入明以後作品,總括了劉基關於元、明兩代政治的各種體會與對人生的看法。

2.動機:藉此書勸世諷俗,針砭時政,多以隱約譬喻之言寓哲理警戒之思

3.命名:據其弟子徐一夔的解釋:「『郁離』者何?郁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鬱鬱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

4.特色:

1)以郁離子為書中貫穿寓言的中心人物,實為作者的化身,時隱時現,來去自如,時而直接作論,時而參與問答,時而旁觀評贊,筆法靈活。

2)取材甚廣,從歷史古人到現今社會,從帝王將相至升鬥小民,從神仙佛道到妖魔鬼怪,從百工雜藝到草木蟲魚,無所不包。

3)想像奇詭,文辭富麗,技巧多變,藝術性極強。在題材上大多托古人古事而又有所改造、有所發展

4)《郁離子》一書共分為十八篇,每篇又分為若干則,十八篇共計一百九十五則。基本形式是每則敘一事,說一理,多則千言,少則百字。在此書中,除了「九難」一篇是模仿漢代枚乘的「七發」,因而較具完整性外,其餘的十七篇,每篇都有一個確切的主題。

5)除了《郁離子》外,劉伯溫的寓言散文〈賣柑者言〉也是出色的作品。

八、明朝的預言《燒餅歌》

明太祖一日身居內殿,食燒餅,方啖一口,內監忽報國師劉基晉見,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禮畢,帝問曰:“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輪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開視果然。 帝問曰:“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長享否? ”基答曰:“我皇萬子萬孫,何須問哉!”

劉基回答朱元璋的問話,是一句雙關語,表面上是一句恭維話,說明朝江山將會傳至千秋萬代,實際上是明確預言:明朝的江山將會傳到萬曆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為止。這裏可以看到劉基的智慧,既不冒犯天子,又回答了天子的問題,預言了未來。

帝曰:“雖然,自古興亡原有定,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試略言之。” 基曰:“洩漏天機,臣罪非輕,陛下恕臣萬死,才敢冒奏。”帝即賜以免死金牌,基謝恩畢,奏曰:……

就這樣,劉基對以後的幾百年作了預言,包括“土木之變”,“宦官亂政”,“清軍入關”,“漢人剃法”,“康乾盛世”,直至清末及以後的事,這就是著名的燒餅歌的內容。

[狙公]寓言結構分析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寓言結構分析

[狙公]猴子寓言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猴子寓言

[狙公]猴年話猴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猴年話猴

updated:2004-01-22 08:00:24 MYT

一提到猴子,人們就會想到《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

2000多年前,古人將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12種動物列為12生肖,與自己的性格、命運對照。猴子是長相與人最神似的。

從進化論來說,人們普遍相信人類說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十二生肖中,猴與人類的親緣關係最近,都屬哺乳綱中的靈長目。

十二生肖之說,信不信見仁見智。(我突然想到,在十二生肖中,猴佔第9把交椅,排在偏後位置;我們的祖先並沒有因為它與人類有“親戚關係”而特別照顧或將它排在第1位,可見我們的祖先確是很淳樸。)

猴是一種古老的物種,從考古發掘所知,現今發現最早的猿猴,距今有6000多萬年。猴子的種屬很多,約有2百多種,在地球分佈很廣。只可惜,七百多萬年前,人類與猿猴“分家”後,各自謀生、進化。人類不斷進化,猿猴似乎不夠長進,不少猴族為了生存歷盡滄桑,有些更瀕臨絕種的困境。


與人的因緣中國最古老的神話《山海經》很早也記載了很多猿猴或類似靈長類的動物,包括猩猩、白猿、長右、滑褢、雍和等等。在《山海經》提到,長右的叫聲像人在呻吟,它出現時,必有大水患;滑褢叫起來像砍木的聲音,一出現就天下大亂;雍和身披黃毛,它出現會引發人民的大恐慌。

古人的動物分類也許不盡科學,並夾雜有傳說的成份,然而猴作為十二生肖之一,更有著說不盡的文化蘊涵。特別在中國民族的民間傳說中,有關猴與人類的因緣故事也層出不窮。

在藏族的《西藏王統記》中,還記述有天神點化一只獼猴與岩洞女妖婚配生育了人類的傳說。當時,獼猴和女妖生了6個兒子,兒子們長大後,沒有姑娘與他們結婚,女妖使用魔法,變出6個美麗的姑娘,讓他們結為夫婦,再不斷的繁殖人類。所以至今西藏人相信人類的起源是由獼猴生育而來。

雲南阿瓦人也認為,男人與母猴結合,繁衍了人類。西南羌人的神話中,說天神的女兒愛上猴類的英雄冉必娃,他們成婚後,繁殖了人類。種種傳說,可能說明了一件事,猴子遠比人類古老,比人類更早來到世上,“猴是人類的祖先”的觀念或許由此形成。

漢族關於猴與人類的傳說就更豐富。人類的始族伏羲、女媧,很喜歡猴子,所以按照猴子的模樣,用泥巴造出了500個童男童女……

其中最神異的還是漢朝用兵如神的大將軍──韓信。有誰知道,關於他的身世,據說是白猿的兒子。

而被喻為“500年來第一人”的20世紀最傑出的畫家張大千,也說自己是黑猿轉世。張大千自己說,母親在生他的前夕,夢見一位長者送她一隻黑猿,使得家人都相信張大千是黑猿轉世。

張大千對猿猴也特別偏愛,不僅畫了多幅以猿猴為主題的畫作,也經常豢養猿猴作伴。

猴通人性

猴子具有靈性,智力發達,說起來也算高等智商動物。它的種種行為都顯示出具有一定程度的學習模仿能力。所以,兩千多年前,猴子在人們的生活中就已經粉墨登場,變得“人模人樣”,在歷代文人的筆記中就常出現猿猴的蹤影,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吳越春秋》記載中,有一隻白猿,化為老翁與人比劍,劍術十分了得。春秋時越王勾踐為吳國復仇,聽從相國范蠡的建議,去請武藝高超的越女。越女就曾遇到這由白猿化成的老翁,學習到天下無敵的“越女劍”。現代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曾以此故事為素材,寫有《越女劍》短篇小說,其間情節變化,又生動了許多。

南朝《世說新語》也記載,東晉的大將軍桓溫坐船過長江時,手下曾在岸上捉到一只幼猿,那只母猿沿岸隨舟而行,哀號了一百多里地,又奮不顧身從崖間跳入船中,氣絕而亡。眾人剖開母猿腹,只見它的腸因為哀因哀痛裂成一寸一寸的小段。桓溫聽到後,立刻命令黜免了那位捕猿的部下。這是 很有名的“斷腸猿”的故事。

把猴子“人性化”,恐怕還是出自於文人墨客們誇張所致,不過志怪而已。但有趣的是,1988年12月23日的中國《人民日報》海外版居然有這樣一則消息:安徽省利辛縣胡集鄉有一只被人稱為“神猴”的小猴,它不僅可以分辨漢、俄、英三種語言,而且能運算數目很大的加減乘除以及表演精彩的雜技節目,準確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以上!這就很匪夷所思了。

但說猴通人性,也的確不為過。在今天的福建省有一種金絲猴,這金絲猴,大的很難以馴養,幼的者又常其母猴所保護。

獵人如果要捉小金絲猴,必須先用毒箭射殺母猴,母猴自知不免一死,會先將乳汁遍洒在林葉間,讓幼猴吮食後,才會墮地就死。獵人於是用鞭猛抽打母猴的屍體,幼猴就會哀痛的下樹乖乖就擒。而且幼猴每晚必須靠在母猴皮旁才會安睡,否則也難馴養。

晝猴圖吉利

華人最喜圖吉利,“猴”與“侯”同意。因此在許多吉祥圖案中,把“猴”嵌入畫中的不少,如“馬上封猴”、“封猴掛印”、“輩輩封猴”等。

當中最有意思的當然是“馬上封猴”,這是一個猿猴騎著駿馬的圖案,“馬上”也就是“即刻、即將”之意,猴諧音侯,意思是說“即刻就要被封侯當官”的意思。

“封猴掛印”是猴子向楓樹上掛印的圖案,楓諧音封,猴諧音侯,也是指“封侯”的意思;而“輩輩封猴”是母猴背著小猴的圖案,背諧音輩,自然是指“世世代代皆被封侯”的意思。

其實,畫猴除了以諧音取吉利之意,也可以在適當條件下收到諷刺的效果。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踞總統寶座又想自封為帝,引起朝野一片嘩然,漫畫家錢病鶴畫有《老猿百態》的系列漫畫,以“猿”諧“袁”,諷刺袁世凱的種種醜行,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當時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與武術關係密切

猴子與中國傳統武術也有很深的關係。神醫華佗所創的“五禽戲”是模仿虎、鹿、熊、猿和鶴五種動物而編練的一套健身操。

其中第四套動作就是模仿猿猴,據說有“攀物自懸,伸縮身體”的動作。20世紀80年代,氣功研究者郭林又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創編了“新氣功五禽戲”,對於治療某些疾病很有效用。這種五禽戲,每一套禽戲分為八組,如猿戲即有“花山戲水、單打秋千、搖背搔痒、心緒不寧、左顧右盼、偷摘蟠桃、輕投核桃,歸水帘洞”等名目,很有趣味。

猴拳在武術中是也有名的一種。這種拳術包括手、眼、身、法、步的一招一式都與猴的形態近似,體現了猴的展閃騰挪、上竄下跳的本領。其基本扣式如“猿猴窺望”、“白猿獻果”、“白猿摘桃”、“猢猻撩陰”等等,從名目即可知其動作的靈活迅捷兩撥千斤的輕巧。

猴拳之外,少林內功五形拳、六合拳、形意拳等也都吸收有猴的動作,其招匡中即有帶猿或猴的名目。在十二生肖中,猴與體育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

形象千變萬化

提起猴子,如果不說《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似乎美中不足。這隻美猴王,正是豐富和發展了猴生肖的神話和傳說的典型代表。可以這麼說,猴子在華人的心目中 ,如果沒有了“孫悟空”這號魅力人物,就失去了神彩。

在孫悟空身上,有著民間英雄的許多特征:他無父無母,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經歷許多磨難,克服重重困難,戰勝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他神通廣大,有著七十二般變化。

這個集猴性、神性和人性為一身的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寄寓了人們向往自由、征服自然的意志。這一形象不但受到成年人的青睞,也受到眾多小朋友的喜愛,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畫廊中的一個不朽典型。在很多人心目中,《西遊記》與其說是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倒不如說是一部“孫悟空英雄傳”。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如何創造這一神猴形象呢?一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魯迅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源於唐代傳奇小說《古岳瀆經》中的淮過水怪無支祁,據說,此水怪乃大禹治水時所獲,它能講話、辨認江河的淺深,形狀像猿猴。

另一派以胡適為代表,提出孫悟空形象來源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據說,哈奴曼是猴國的大將,乃天風之子,能在空中飛行一躍即可從印度到達今天的斯里蘭卡。他可以將喜馬拉雅山背起來就走,為幫助羅摩尋找王后悉多,常往來空中,刺探敵情。

有一次,哈奴曼被一老母怪吞入肚中,就將計就計,將身體不斷長大,迫使老回怪也要時時長大身子,哈奴曼又乘機將身子變得拇指般大,從老母怪的右耳朵孔逃了出去。這一情節與《西遊記》中孫悟空鑽入鐵扇公主的肚中興風作浪的描寫很相似。鄭振鐸、季羨林等學者支持此說。

還有一派學者調和二說,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是無支祁與哈奴曼的合二而一,可稱之為“混血說”或“綜合說”。

近幾年日本有些學者又提出孫悟空形象源於佛典的說法。他們在一些佛教典籍中找出有關獼猴、猿猴或猴屬護法神將的記述,認為它們才是孫悟空的原型。

以上說法似乎都有道理。不過,鐵一般的事實是,從漢族文化歷史角度來看,玄奘取經,是一件不朽的工程,而他的形象,卻完全毀於《西遊記》。

吳承恩的生花妙筆,固然把孫悟空本領高強、一身正氣的形象塑造得生動感人;但也把歷史上有大氣魄、未獲唐太宗批准仍勇敢“冒越憲章、私往天竺”,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的佛經翻譯家、旅行家玄奘大師描繪成“優柔寡斷,是非不分”的人物。今人想起玄奘,恐怕還是聯想到《西遊記》裡迂腐的唐三藏為多。

文章千古事,文人之筆,若不符史實而恣意發揮,固然美化了猢猻,但也確會令人蒙不白之冤,像玄奘法師。因此,還是要實事求是,減少為沐猴而冠者恣意粉飾啊!
(星洲日報/農曆年刊‧2004/01/22)

資料來源
http://www.sinchew-i.com/special/newyear2004/index.phtml?sec=539&artid=200401140667

[狙公]動物諺語學習單

◆教學資源 引用 (0) 發表迴響   

動物諺語學習單


動物諺語學習單ANS

[狙公]狙公翻譯

◆教學資源 引用 (0) 迴響 (1)   

狙公翻譯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眾狙于庭,使狙率以之山中,
 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箠焉。
 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楚國有飼養猴子作為生計的人,楚國人稱他為狙公。
  白天的時候,必定在庭院裡佈置分配猴子們的組別,
  命令老猴子帶牠們到山裡去,摘取草木的果實,
  狙公把猴群交來的各種果實的十分之一供養自己。
  有的交得不足,就以鞭子抽打牠們。
  猴子們都害怕這樣的痛苦,不敢違逆狙公。

 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
 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與?」
 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則吾何假于彼而為之役乎?」
 言未既,眾狙皆寤。
 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
 相攜而入于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

  一天,有隻小猴子對猴子們說:山裡的果實,是狙公種的嗎?
  猴子們說:不是的,是天生的。
  小猴說:那麼不是狙公就不能摘取果實嗎?
  猴子們說:不是的,都可以摘取。
  小猴又說:然而我們為何要被他利用和役使呢?
  話沒說完,猴子們都醒悟過來。
  當晚,牠們一起等待狙公睡了,破壞關住牠們的木籠,
  拿走牠們積存的果實,互相拉著彼此,進入山林,不再回來。
  狙公最後就餓死了。

 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惟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窮矣!」

  郁離子說:世上有以權術差使百姓而沒有道理法度的,
  他們就像狙公控制猴群一樣吧?
  這完全是百姓思慮昏昧不明而未覺醒,假設有一天得到了啟發,
  他們的權術操弄就到了盡頭啊!


Design by JuliettaRose Studio. Powered by Life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