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Categories
My Links
黑幼龍給孩子的信 - 管?還是不管
parents | 20 五月, 2009 16:52

黑幼龍給孩子的信 - 管?還是不管

管還是不管
管?還是不管?

你現在覺得好一點了嗎?

我不想安慰你。因為我知道安慰沒有用。

小孩功課不及格,補習的時候溜出去玩電動玩具,如果發生在我家裡,我也一樣會氣得不得了。

此刻,要是有人跟你說,這到底是你小孩功課不好,還是你功課不好?如果是你的事,你這麼生氣難過,你一定聽不進去。

雖然我們作父母的都不能接受這種「不合情理」的說法,但歸根究底而言,我們還非同意不可。無論我們是多麼的為「他們著想」,無論我們對他們「寄望多高」,我們還是要回答這問題---這是誰的事。

下面我要說一句很殘酷的話了。你之所以那麼生氣是因為你把它當成你的事了。功課不好,考不取學校,「你」多沒面子。在外面混流氓是家門不幸。

小孩不能接受的是,他的功課不及格,你為什麼比他還氣。可能潛意識裡還會抱怨他好像在為你唸書一樣。怎麼辦呢?只有走「反叛」之途。

幾個月前有一本英文雜誌專題討論美國的前途,很多篇報導都是根據過去六十年的發展來分析美國未來的希望何在。其中予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美國的前途端賴獨立的思考能力,與創新的精神。

但願我們能有勇氣問孩子想不想唸大學。那樣的話就是幫助他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愛讀書的很可能表示他是個有創意的小孩。給他一點幫助不更好嗎?

有時候我真的認為「不管」小孩的父母比「管」小孩的父母更了不起,你覺得呢?

 #
黑幼龍給孩子的信 – 人都渴望被讚美
parents | 20 五月, 2009 16:47

黑幼龍給孩子的信 – 人都渴望被讚美

那天你若有所思的問我,讚美真的很重要嗎?

我想你可能還有其他的問題,例如有的人就是不習慣讚美怎麼辦?常讚美不是很虛偽嗎?有時候可能不用說出來也知道吧?

你的這些問題都很實在。

但我卻更想用一個問題來回答你的問題,我們能不讚美嗎?

 (閱讀全文)  #

守望相助 多點關懷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最近打開報紙,充斥瘋狂殺人的新聞:臺灣一名失業男子隨意殺死跟他無冤無仇的陌生人;美國二十七歲的男子殺死母親、祖父母、叔叔、嬸嬸和姪兒後,還放火燒屋,在逃亡時見人就殺,一共殺死了十一人;德國則是一名十七歲的學生拿槍到母校掃射,殺死了十四名學生後,又去購物中心殺人,一直到警察把他擊斃為止,他一共殺死了十七個人。看到這麼多冷血的殺人新聞,令人忍不住要問:現在的社會究竟是怎麼了,為什麼從亞洲、美洲到歐洲,都有人變得如此瘋狂、嗜血?

  (閱讀全文)  #
從期待到欣慰的過程
 文/Bubu 

  我發現要說動父母用實作來帶領孩子並不難,難的是,要他們相信任何教養工作都是希望工程,要持續努力,無法一蹴而就。

 

  我最害怕聽到爸爸媽媽們問我:「我們回家也按照你說的方法做了,為什麼孩子就不能像你說的那樣乖,或者能自動自發?」我仔細想想,那只不過是幾個星期或一兩個月的時間,而父母竟然覺得自己的耕耘已到了該收割的時候了;我才明白大家對速成教育的渴望。

 (閱讀全文)  #
磨難=機會
 
文/汪詠黛 

  日前到一個朋友家作客,她讀小四和小六的一對兒女,很有禮貌的向我打完招呼後,就各自進房間寫功課。但兩人偶爾會出來,有意無意的在我們身邊轉一轉,聽聽大人聊些什麼。

 

  我看孩子顯得有些不安,忍不住悄悄問朋友,他們是不是有什麼心事?

  (閱讀全文)  #
家事教育身教為先
 
家事教育身教為先 文/Bubu  

  我覺得每個孩子都是生活遊戲家,不過,大人不一定同意這樣的說法,因為回顧起童年學習家事的經驗,多半還留有許多的不愉快。到底,我們有什麼理由要喜歡「家事」這種沒完沒了的雜務呢?

 

  有一位讀者寫信告訴我,她小時候學習家事是夾在爸爸與媽媽不同的堅持之間。母親要她去念書,不讓她做家事,父親卻嚴厲的一定要她幫忙。這種立場不同的混淆教導,使孩子直至長大成人,仍然無法認清學習家務是照顧自己的開始。

 

  (閱讀全文)  #

教養態度不一致
 
教養態度不一致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  廖清碧 

孩子一面寫功課一面看漫畫,爸爸一看就有氣,於是就開口罵了起來,舉起手來就想打下去。媽媽看不過去,就開口說:『叫他快點寫就好了,幹嗎那麼兇呢?』爸爸生氣的大聲說:『都是妳把孩子寵壞的』

 

先生進了家們,聞不到菜香、看不到孩子、也看不到太太,家裡空空蕩蕩的,嘆口氣坐在沙發上想:『有必要這樣帶著孩子到處補習嗎?』

 

 (閱讀全文)  #

如果可以重新來過

 

如果可以重新來過

 文/林天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 

  我有一位很崇拜的師長,他當過老師、校長、教育局長,還有其他數不完的行政資歷,每一次去向他問安或請益,都可以從他那裡獲得許多啟示。不論是教學、行政上的問題,或是研究、升等問題,他都不厭其煩的對我指導、說明,加上我自己還算刻苦耐勞,所以在教學研究方面尚稱順利。

 

  有一次談完近況,順便閒聊家常,說著說著,談到平常很少觸及的親子關係,師母突然說:「最近我和老師一直在討論,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最想做的是什麼。」我很好奇的問:「是什麼?」師母接著說:「就是多陪孩子聊聊天!因為年輕的時候,我們不是忙於學業,就是忙於工作,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很少有時間陪他們,現在想起來多少有一點遺憾。」「你們都還年輕,一定要好好把握親子相處的時光!」

 

   (閱讀全文)  #

問問自己 : 你有閱讀力嗎??(轉載)

問問自己:你有閱讀力嗎?   本刊記者 林珮萱


  假日休閒你都做些什麼呢?有人比較過,論起看場時下流行的電影,或是與三五好友唱歌同樂、逛街購物等等各樣花費,閱讀算是最便宜的休閒娛樂。只要選一本好書、一個舒適的角落,花個兩、三百元的書錢,夠你買到一個充實的午後時光。但你還記得最近一次自己花錢買書來讀是多久以前的事嗎?讀書絕對不是學生才有的權利,人人不分年紀都能閱讀,只是正值身心成長期的青少年們更要懂得養成自我閱讀力的重要。

 (閱讀全文)  #
先跑未必先贏
  先跑未必先贏 文/蔡延治(007二手玩具圖書館創辦人) 

  我有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從小就喜歡聽故事,大字不認得一個,卻可以將繪本從頭講到尾,幾乎一字不差。他喜歡看書,什麼書都看,就是不愛看學校課本。小學的表現乏善可陳,作業常被畫紅圈和問號,獎狀一張也沒有。到了國中,他仍然沉浸在閱讀中,但早熟和挑戰權威的想法,經常讓我火冒三丈。

 

  直到國二,有一天他說:「媽媽,小學的時候,我覺得時間多得是,所以不急著讀書,現在我覺得該讀書了。」慢慢的,我發現他開始找到自己的讀書方式和自我挑戰的目標,成績一次比一次好,最好的一次就在第一次基測。他一申請到學校,我們就出國旅行,沒有補習的他開玩笑的說由他請客,因為三年的補習費全省下來當旅費。

 

  上了高中,要他讀書,他說:「考基測時,你們大人不是說考完就輕鬆了嗎?」所以打球、參加社團成了他高中生活的全部。高二的一次段考,他進步了二十名,得到一張進步獎狀。他告訴弟弟,第一次月考不要考太好,就有機會拿到獎狀。他的學習哲學是目標不要定太高,這樣只會給自己挫折,目標定低一點,達到時才會想再進步。

 

  今年,他又再度面臨大考,從小氣喘和過敏的他,因為針灸解決了夢魘而立志當中醫。十二月的生日宴上,他嚴肅的說:「我有重大事情宣布。」我以為他要拒絕聯考,沒想到他說中醫的志向太高,壓力大,想改以樹醫為目標,但不放棄讀中醫的機會。

 

  陪孩子慢慢長大,孩子每天都會出功課來挑戰我。遇到衝突時,我告訴孩子,我只是個平凡的媽媽,不聰明,但有生活智慧。我也安慰自己,教養出平凡的孩子,可以留在自己身邊,不平凡的孩子要貢獻給社會。

 

  看見孩子逐漸克服障礙,有信心的準備未來,我想到一個許多父母可能沒有想到的問題:「孩子在什麼時候表現出來的傑出才是真正的傑出?小時候第一名,未來是否會有成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這句話對嗎?」

 

  曾有國外的研究指出,小時候成績在七到十二名的孩子,終身的成就最高。這個研究並不是說功課不重要,或是功課不好也無所謂,而是太注重學業成績,往往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學習活動,未來的生涯發展容易碰到瓶頸;七到十二名的學生比較能夠均衡學習,未來在生活或工作職場上,能夠適應得比較好。

 

  目前的升學制度以知識掛帥,只要熟讀學科知識就可以順利升學,而最方便讓孩子知道知識內容的方式就是補習,因為補習可以不斷重複練習,只要稍加用心,就可以考得不錯,從提高考試分數來看,補習的確有幫助。但是真實的人生是不能重複的,一個習慣於重複練習的孩子,遇見無法重製的真實生活,會茫然不知所措;生活中常要自己去找答案,一個習慣於獲得答案的孩子,當有一天沒有人給他答案時,會頓時變得無法自理,許多悲劇因此產生。

 

  學習不等於讀書,學習在於理解知識,在於涵養品格,在於強健體魄,三者缺一不可。一味追求知識固然可以得到一時的好成績,但是缺乏良好的品格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沒有健康,一切都等於零。在升學機會普及的現在,我們要看的是「終點」而不是「起跑點」。

 #
卡內基每週一智 – 一起走過黑暗期

回想起來,我的孩子真的不是一般人眼中的好小孩,他們常常爭吵,功課也不好,老二立國在外面跟同學打架、女兒叛逆期就忙著化妝談戀愛,那時候真的是我們家裡的黑暗期,我甚至會沮喪的想,我和太太已經這麼辛苦打拼了,怎麼我們的家庭和生活會這樣一蹋糊塗! 
    (閱讀全文)  #

我家的消費券戰爭

「你知道今年過年前,我們每人有3600元消費券嗎?我們小孩也有喲!哈,                          這是第一次完全屬於我的錢,我該用來買手機?還是買遊戲點數?」                                   下課鐘聲剛響,國中生阿福興奮地徵詢死黨小胖的意見。

但沒想到,小胖哀怨一嘆:「唉,別傻了,我爸媽不可能把我的消費券給我啦!                      他們一定會把我的消費券A走,我連想都不敢想…」

中華民國史無前例的消費券,即將發放,不論老少大小,人人都有一份。                         「券」還沒到手,卻已在許多家庭引發親子大戰,孩子的3600元消費券到底該歸誰?               該怎麼花?誰來支配?都考驗著父母的教養態度是威權還是民主,也挑戰親子的和諧。

 (閱讀全文)  #

62萬尼特族寄生父母

62萬尼特族寄生父母

/吳錦勳、李郁怡、呂燕智/商業周刊第1032期

尼特族與寄生蟲的差異在哪裡?這恐怕是很多父母痛心的自問。
1個關鍵時刻2個關鍵思維,釐清帶種與放縱的界限。

在日本社會裡,這幾年出現一種「尼特族」(NEET),指的是: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意即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15到34歲年輕人。他們很多是長期在父母羽翼下成長,一旦到該進入社會的時候,卻喪失做決定的能力與勇氣。他們通常缺乏自信、人際關係孤立,不肯面對由校園轉換到社會的挑戰。或是曾在職場受到挫折,而不願再嘗試。依據日本勞動機構的調查,目前日本尼特族已超過62萬人。 (閱讀全文)  #

張琍莎老師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

張琍莎老師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
分類:親子關係
2008/01/02 17:11
這一份講義,我會印給所有我的國中生的家長,同學不用下載。
我的媽ㄚ,這封信我寫好久,累死我嘞。
放假一整天都寫寫這篇文章,累翻嘞。
錢真的很難賺,上課教書,下課看書,
回家還要寫親子專欄,但我就是喜歡做這些事情。
雖然很累,但只要有一位學生或家長可以因為這封信,
在親子關係上有所改善,則我就不枉此生。
也就是如同美國詩人Emily Dickenson 所寫的,
If I can stop one heart from breaking,
I shall not live in vain;
If I can ease one life the aching,
Or cool one pain,
Or help one fainting robin
Unto his nest again,
I shall not live in vain.
希望對水深火熱的親子關係,有所幫助。
 
 
張琍莎老師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


我從大一就開始教書,每年至少教將近一千個國中生。教書超過十年,到目前為止至少教過一萬名學生。我教過的菁英學生難以計數,但我也教過很多行為偏差,心智駑鈍,成績低劣的孩子。不管這些孩子的成績與行為如何,不管一開始他們對我的態度,是多麼的惡劣與具有攻擊性,只要依照我的經驗法則,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會很努力的上進,想要成為更好的人,想要讓父母師長開心。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會願意為我抄筆記,為我認真唸英文。只要我拿出我的經驗法則用在他們身上。
 
依照我的經驗法則,跟國高中生相處,絕對不能用權威,不能光講道理,不要上對下的命令與要求。一定先動之以情,甜言蜜語,攻心為上,然後再訴之以理,最後手到擒來。一定要讓孩子覺得,我很愛他,我看重他,我喜歡他,我愛他,我也需要他。

 (閱讀全文)  #

適度壓力有助發揮潛能 教育問題應注意壓力效應

適度壓力有助發揮潛能 教育問題應注意壓力效應
         作者:章睿齊 提供人:徐婉菁 閱讀:479 評論:0 時間:2006-5-11 9:32:44

很多研究發現,適度的壓力有利於我們保持良好的狀態,更加有助於挖掘我們的潛能,從而提高個人與社會的整體效率。比如運動員每到參加比賽,一定要將自己調整到感到適度的壓力,讓自己興奮,進入最佳的競技狀態,如果他不緊張、沒壓力感,則不利於出成績。再如考試時,適度的壓力能調動我們的大腦,讓我們興奮,考出好的成績。所以,適度的壓力對於促進社會發展、挖掘內在潛力資源,是有正面意義的。 (閱讀全文)  #

心談談心,如何談到孩子的心坎裡

現在的家庭常常因為夫妻兩人都是上班族,回到家時候都晚了,孩子忙著做功課,父母也要處理家務,天天這樣早出晚歸,親子相處的時間都很少。偶爾週末大家才一起出去郊外走走。但我建議父母,不論你和孩子是一起到郊外爬山、釣魚,最好能多安排一些時間,找機會和孩子坐下來聊天談心,這才是最寶貴且重要的。

   在卡內基訓練中有一個溝通的工具叫做心談。心談的技巧是問問題,不講道理、不分析,只有完全的傾聽,跟我們平日的人際互動溝通完全不同。有一次我跟女兒心談,我問女兒:「你從小到大,最有挫折感的是什麼事情?」結果女兒竟然回答:「我跟你講話最有挫折感!」我嚇了一跳心想,怎麼女兒跟老爸講話會最有挫折感呢?於是趕緊問她:「為什麼你跟我講話最有挫折感?」女兒說:「因為小時候每次跟你講話的時候,你的眼睛都沒有看著我!」

   當小孩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專注聽,或是眼神有沒有和他們接觸,其實對年紀很小的小孩已經產生影響,要不是黑立琍告訴我,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事情。父母必須要注意的是,當小孩跟我們講話,我們雖然聽到了,但卻沒有停止看報紙、做家事、看電視等等動作,在這個同時,我們其實正在傳遞一個錯誤的訊息給小孩,小孩會認為:「爸爸媽媽對我根本不感興趣,我說的話他們根本懶得聽,甚至我在爸媽的心目中一點都不重要!」事實上,父母可能完全沒有這個意思,只是無意的行為,但小孩接收到的訊息卻是負面的,必須要特別注意。

   我仔細回想,當我在跟別人或客戶講話的時候,對方如果沒有看我,我也覺得好有挫折感。有時候我們跟他人說話,可能作夢都沒想到,講話時看著對方的眼睛會這麼重要,可見小小的動作,影響卻非常的深遠。

本文摘自 黑幼龍慢養教育

 #
作家事的孩子 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

你會不會怕孩子長大後找不到工作??或者根本不想工作..也不會工作...  那麼就別一手包辦所有的家事..
 放手..放手..讓孩子參與..有參與才有學習,才有成長...
  要期中考了, 孩子一樣得 拖地 清理..做好份內的家事比考試重要...真的... (閱讀全文)  #

21世紀的教育觀

 

21世紀的教育觀 

支持並成就每一個孩子的生命~

 
 
 
 

2005年10月22日

一位十五歲的建中生跳樓 

在他的遺書中寫著

最不喜歡的是補習 

 
  (閱讀全文)  #